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

您的位置: 首页 > 南昌起义

老周说“八一”

来源: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理论研究中心 日期:2022-11-21

周根保

导语

 

自称“老周”,因为年龄有点老,今年已76岁了。退休都快20年了……

“八一”,自然指八一南昌起义。

“说”的版本,是20222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我编著的《南昌起义史料札记》一书。

南昌起义,震惊中外!

南昌起义,堪称划时代的壮举。

南昌起义中鲜为人知的那些故事,您忘记的——

我在这里帮您记起……

 

 

 

第一讲,老周说“八一”的由来

一一二十年来,南昌起义研究中的苦涩记忆

 

  我走上南昌起义研究的道路,源于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200210月,我从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岗位卸任,到八一广场改造指挥部任副总指挥,分工负责南昌起义、八一精神研究;

  二是20107月,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成立,我任执行会长。至20209月,因年龄关系,改任名誉会长兼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基于上面原因,我开始了南昌起义的研究。

  当时,还给自己写了几句自勉的话:

余生献“八一”,

不求名与利,

只为有所为,

无鞭自奋蹄。

  二十年过去了,我在南昌起义研究中,做了些什么事呢?

  主要下气力,做了两件事:

一、硬着头皮,读了不少南昌起义的书籍

  人们读书,有两个习惯,一种是翻开这页,急着翻下一页;另一类是翻开这一页,硬着头皮翻开下一页。

  我是属后一类。

  我从18岁初中毕业,走进军营,到从部队退休,都是干行政工作,从没做过理论研究。搞南昌起义研究,似乎命运给我开了一个不小玩笑……

  “硬着头皮”这四个字,是我读南昌起义书的真实写照。

  “论从史岀”。研究南昌起义、研究八一精神,首先要弄明白:南昌起义是怎么回事?

  为此,这近二十年,我硬着头皮,用功读了不少关于南昌起义的书。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两本书:

  一本是刘伯承在1928年,在莫斯科写的《南昌暴动始未记》,这本书是我打开南昌起义之谜的一把金钥匙。刘伯承是起义军的参谋长,写此书时,距离起义不到一年,对起义的情景,记忆犹新。这本书是他当时对南昌起义军主力失败后痛苦沉思的结果,是他当时对中国革命武装斗争展望的结晶,也是他在中国革命面临最黑暗、最迷茫时刻,内心仍有一杆胜利的旗帜,在呼啦啦飘扬必胜信念的表露。

  另一本书是张侠写的《南昌起义研究》。张侠曾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作战参谋,是聂荣臻的老部下,他写这本书,先后十次请教聂帅。张侠敢讲真话,坦言直谏。在1944819日,毛泽东还专门给他题词:“光明磊落”。这本书的含金量、可靠性很不一般。读过这本书,颠覆了我对南昌起义许多重大问题的认知。

  我在阅读南昌起义亲历者正面人物回忆录的基础上,还阅读了后来走向反动的张国焘写的《我的回忆》、朱其华(时任起义军政治部宣传处长)在1933年发表的《1927年底的回忆》等书。

除此之外,我还参阅了不少有南昌起义史料。

  有一天,一个老太太跑到研究会,给我送来不少关于八一起义的资料,有的是当年八一起义参加者写的回忆的手稿。

  原八一馆馆长徐巍,他一生六十年,负责收集整理南昌起义的史料,记录了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八一馆时的讲话。

  我从他那里听到不少书上看不到、在别人那里听不到的八一故事。

  近几年,特别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军90周年的重要讲话,深切感受到: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大历史的角度,从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阐述了南昌起义的非凡意义,令人醍醐灌顶,为我们研究南昌起义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晃二十来年过去了,我被八一起义先辈事迹深深感动。我深刻感受到:

  八一起义,是八一前辈们坚守理想,忠诚信仰的一部无言大书。

  阅读这部大书,不仅对起义前辈腾生敬意,更是我一次信仰的洗礼,血性的提升,斗志的激励。

  同时,也是我二十年,坚持走在八一起义研究路上,动力的催生!

  这些年的读书,使我深深体会到:

  研究南昌起义,只有在读懂南昌起义这部大书上下功夫,才能真正领略八一前辈崇高革命风貌,才能真正理解八一起义“第一枪、上井冈、铸军魂”的历史功勋。

二、颤颤巍巍,写了一些南昌起义的书稿

  这些年,我结合自己读书感悟,写了10本关于南昌起义方面文稿。

  已正式出版只有两本:

  2013年,编著的《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2015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8年,编著的《南昌起义史料札记》,2022年2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2021年,编著的《关于南昌起义,我们应该知道的》,已送中共江西省党史研究室审读,他们的审读意见是:

 

  由周根保同志编著的《关于南昌起义,我们应该知道的》一书,以独特视角、翔实史料和较高的政治站位,记述了南昌起义不为人们所共知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真相,颂扬了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奋斗精神和革命风范,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艰辛历程。

  经审核,我们认为,该书稿政治导向正确,重大史实准确,且兼具政治性、学术性,修改完善后(具体修改意见见花脸稿)可以交付出版。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2022 年3月3日

 

  这本书已交出版社“报备”之中。

  其他几本书,均以“内部交流,免费赠送”形式问世……

  我知道,我编著的这些书,读者可能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我自己;

  另一个是编辑。

  如果有第三、第四……或者更多,将是对我极大鼓舞……

  有的朋友告诉我,南昌起义属重大历史题材,“报备”把关是极严格的。

  我为什么要“不屈不挠”,坚持做这件“力听不能及”的事呢?

  其实,我自己也说不明白……

     2017年初,为了向建军九十周年献礼,笔者把近些年关于南昌起义研究的几篇文稿,整理成册,冠名《不朽第一枪》,送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社给予的评语是:

 

  “本书是江西省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数年来致力于南昌起义及伟大精神传播与研究的丰硕成果,由散文、故事等文学载体组成,全书热情讴歌了我党打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丰功伟绩,介绍了南昌八一起义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轨迹,以不可辩驳的事实,驳斥了少数人对八一南昌起义的否定与质疑,全书史实翔实,形象生动,客观权威。”

  

  因涉及党史军史内容,江西新闻出版广电局,只好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报备”。

  三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专家,给出“审读意见”是:“同意修改后出版。”

  此书已按“内部交流,免费赠送”问世。

     2017年底,笔者针对有的纪念南昌起义九十周年的作品,对南昌起义有误读甚至歪曲的现象,又作《军魂永驻:解读南昌起义》一书,送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也因涉及党史军史重大内容,江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也只好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管理司“报备”。

  此书也在两年后,军事科学院专家定论:“同意修改后出版”……

  其实,在今天,凡涉及党史军史国家史重大题材的作品,都必须向中宣部相关部门“报备”,在通常的情况下,这个“报备”是比较艰难批得下来的。

  何况,像笔者这样水平的文章,笔者又毫无学术背景,绝不会出现什么意外的惊喜。

  但欲罢不能,笔者看到那些对南昌起义误读的宣传作品,内心总有一个东西在涌动,不吐不快,不写不安,哪怕明知这是“不可为而为之”,也说服不了自己。

  “不可为之而为之”,什么原因呢?是名利的追求吗?当然不可能……

  笔者是一名年逾七十六岁的退休人员,能求什么?能得什么呃……笔者自己也说不清楚。

  更何况,这样涉及重大历史题材的书,就是文笔再好,也少有人涉及;笔者曾多次流连书店,涉及革命史方面书,少之又少,南昌起义方面书,更难见到。

  有一位很有作为的编辑,曾深有体会地告知笔者,弄这些东西,是“出力不讨好的事”……

  然而,犹豫再三,笔者还是动笔了……

      2018年,笔者编著的《南昌起义史料札记》一书。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于20222月,正式出版了。

  这篇随笔,不是学术论文,也不能称作文史资料,更没有全面、系统……

  这里提供的,只是一幅幅八一起义的拼图;而这一幅幅拼图的组合,意在八一精神的一种展示。

  下面“老周说‘八一’”的内容,主要是来自这本书。

  回望这二十年南昌起义研究历程,深感:

  “读”书苦,“写”书也苦,“争取出版”更苦……

  这二十年的研究,留给我主要是苦涩的回忆;

  也有一些快乐的记忆。

  至少使我这个没有什么爱好的痴情老头,有一件“欲罢不能”的事做……

  回顾笔者二十年,坚持做这件“力所不能及”的事,除了一个老退役军人、老党员发挥余热的自励外,特别要感谢八一精神研究会同仁的支持与鼓励。

  二十的研究,尽管成效不大,遗憾不少……

  但如果苍天关照我,可能我还会痴痴地走下去……

  我曾在《军魂永驻》一书写道:

南昌起义的地位,不容贬低;

南昌起义的故事,不应讲错;

南昌起义的精神,不能淡忘。

  这应该是我二十年研究南昌起义的初衷。

  笔者期盼:呼之欲出的八一精神,从英雄城南昌,走进军营,走向全中国。

 

(连载中)

Copyright 2011-2019 by www.nc81.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 地址:南昌八一大道418号电话:0791-86239870
联系及投稿电子邮箱:luntan81@163.com赣ICP备19000874号-1 技术支持 格网科技 浏览量:498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