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

您的位置: 首页 > 南昌起义

伟人一简 ——信仰的力量 (2)

来源: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理伦研究中心 周根保 日期:2023-03-22

(承上篇)

中篇:从信仰的视角,看十位革命先辈那些事……

 

本篇记述的十位革命前辈事例,除方志敏、邓小平外,其他内容,均来自笔者编著的《南昌起义史料札记》一书。

 

此书已由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2月出版。

笔者研究南昌起义,源于两个历史原因:

一是2002年笔者从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岗位卸任,被邀请参加南昌八一广场改造,负责研究八一起义;

二是2010年,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在南昌成立,笔者任执行会长。

基于这两个原因,笔者开始了南昌起义研究。

近二十来年,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硬着头皮读了不少关于南昌起义的书;

二是颤颤巍巍写了不少关于南昌起义的书。

通过研究,深深感到:南昌起义是革命先辈坚守信仰一部无言大书,阅读这部书,不仅是对革命先辈腾生敬意,更是对读者一次信仰的洗礼,斗志的激励,动力的催生。

下面几篇札记,仅是笔者一己之见。

“朱毛井冈会师”的壮举,留给我们的启示……

 

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老歌,前面一段歌词是:

 

雄伟的井冈山,

八一军旗红,

开天辟地第一回,

人民有了子弟兵。

从无到有靠谁人?

伟大的共产党,

伟大的毛泽东……

 

这几句歌词,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其中内涵是什么呢?并不是人人都明白。

 

20世纪20年代初,一艘红船从嘉兴南湖起航;6年之后,小船上一个叫毛泽东的青年,率领一支不足千人的队伍来到了井冈山……

 

不久,一个叫朱德的“老同志”(时令42岁),率领从南昌城走来的不足两千人(南昌起义军余部)也登上了井冈山……

是什么力量,使两位伟人的大手,在井冈山紧紧握在一起?

“朱毛井冈会师”、共筑中国工农红军诞生的基石,对于这样彪炳史册的壮举,我们今天能得到什么启示……

 

两位伟人,解放后,亲自讲述了“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的故事”……

 

前文已述毛泽东生前,曾向身边工作人员讲过“只有从我这里听到的故事”。

毛泽东说当时“人心乱得很”,一点都不为过。

秋收起义部队,连浏阳县城都没守住,就往后退;

到达永新县三湾村,已不足千人。

站在文家市里仁学校的操场上,毛泽东给部队讲话。

据萧克、何长工在《秋收起义》一文写道:

“毛泽东同志满怀信心地指出,这次秋收暴动,虽然打了几个小小的败仗,受了点挫折,这算不了什么!道言道:胜败是兵家之常事,我们的斗争才刚刚开始。……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长沙好不好呢?长沙好是好。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大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者难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1]]

毛泽东在这次讲话中,还特别指出:

“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大水缺!”[[2]]

毛泽东的话,信心满满!

半年之后,井冈山根据地初步形成。

两年之后,红军武装力量已达10万余人……

 

大革命失败后,党发动数十次武装起义,都先后遭受挫折……

为什么毛泽东在遭受挫折后,能率先把队伍拉向山里?能率先找到“上山之路”?

前文已对此作出了回答。

 

朱德的上山之路的秘密在哪里呢?

1958年9月,陈毅参观八一起义纪念馆,在叙述朱德在天心圩、对从三河坝突围出的起义军,进行政治动员的情境,揭示了这个秘密。

 

南昌起义部队主力失败后,朱德在赣南率领的那一部分力量,已是“七零八落,没有组织,有些人中途跑了,留下的人还有继续要求走。”(朱德语)

 

团以上干部,只剩下73团党代表陈毅,74团参谋长王尔琢。

部队面临顷刻瓦解、一哄而散之势。

 

陈毅说:“在最困难的时候,朱德成了这支军队的领袖。有了他的坚强领导,这支部队才没有溃散,终于保存了下来。朱德同志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向大家指明了革命的前途,增强了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没有马列主义的远见卓识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是不可能的。朱德同志成为人民军队的总司令,不是偶然的,是革命斗争里考验出来的。”[[3]]

1961年2月,朱德偕同康克清,由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陪同,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在天心圩军人大会的油画前,纪念馆工作人员说:“每当我们向观众介绍您在天心圩的讲话时,观众都很激动。”

朱德笑了笑说:

“那时的形势,真困难呀,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部队的目的地在哪里,下一步怎么办都不清楚,队伍涣散,开小差的很多。这时,我把一些同志请来,向大家讲了几句心里话,说:‘哪怕只有十几、二十几个人,我也要干下去,中国革命是一定会胜利的’。”[[4]]

“只有十几个人,”“我也要干下去”!这是何等惊天动地的伟人的心声!这是朱德革命一生准确的注释!

 

当年,在天心圩听朱德讲话的连指导员杨至诚,解放后在《艰苦转战》[[5]]一文,回忆当时情景时说:

朱德身穿灰布军装,背顶斗笠,把声音压得很低,严肃地说道:“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

听了这番话,同志们都垂下头,河坝子里静悄悄的,只有风吹着竹林唰唰地响。

 

朱德在列举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后,还说:

“我有打胜仗的经验,也有打败仗的教训,我们这支小革命部队,以后不与敌人再打硬仗了,而是巧打智打,并在所到之处与农民结合,专打地主豪绅。总之,我们以后的情况会慢慢好起来,目前的困难是暂时的。”[[6]]

朱德的话,像一盏明灯,使大家看见了光明前途,在关键时刻使起义军竖起了高山一样信仰,大家从朱德身上,感受到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信念。

 

朱德在天心圩之后,形成了这支部队的领导的核心,他就是通过自己坚定的信仰,通过凡事从我这里做起的榜样作用,从而成为起义军当之无愧的领导人。[[7]]

 

史料表明,朱德曾经是旧民主革命的忠勇战士。1922年,36岁,已经是滇军少将旅长,金钱地位唾手可得。可当他接触共产党主张以后,毅然抛开一切,寻找共产党。1926年,他来到南昌,不久,参加了南昌起义。

朱德从南昌城踏上武装斗争的征程,随后他就同这支军队同呼吸、共命运,浴血奋战,把红旗插遍了祖国大地。

 

毛泽东和朱德讲述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却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这两支小小队伍,在外部遭受敌人追击,内部不断发生叛逃的困苦中,转战千里,最终在井冈山汇成铁流,使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中心和坚强堡垒,靠的是两位伟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崇高的革命理想。

 

笔者到井冈山参观,流连会师广场,不仅为砻市秀丽景色迷恋,更为那两双紧紧握在一起大手所吸引。

 

随着朱毛两位巨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朱毛红军的诞生,中国革命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朱毛红军”,终于成了一杆呼啦啦飘在人们心目中鲜明旗帜,成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

 

[[1]]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1页。

[[2]] 《大国军魂》,王诗敏、潘庆华主撰,江西高校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

[[3]] 南昌市史志办公室、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编著《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风云录》,2009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第36页。

[[4]] 南昌市史志办公室、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编著《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风云录》,2009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第27页。

[[5]]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新历南昌起义》,第308页。

[[6]] 陈子坚:《南昌八一起义回忆》,中共党史出版社,《南昌起义》,1987年版,第267页。

[[7]] 江西人民出版社《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风云录》20103月版

Copyright 2011-2019 by www.nc81.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 地址:南昌八一大道418号电话:0791-86239870
联系及投稿电子邮箱:luntan81@163.com赣ICP备19000874号-1 技术支持 格网科技 浏览量:625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