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

您的位置: 首页 > 南昌起义

信仰的力量

来源: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 编辑部 日期:2021-03-22

周根保  编著

 

 

 

不忘初心,方能远行。

 

  应该充分肯定,当前我们多数党员干部,理想信仰是坚定的。但部分人员信仰缺失仍是极需解决的问题。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有甚至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书写这篇文章,既是为了深切怀念为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功勋的革命先辈,更是为了昭示今人: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方志敏事迹,正是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生动注释,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政治品质、价值追求、精神风范,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坚定信念、攻坚克难,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喜迎建党100周年,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让信仰的旗帜,在中华大地,永远飘扬!

 

 

 

 

注释:

 

1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1月版《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第102页。

2金及冲:《毛泽东与蒋介石的战略对策》,2019年,《炎黄春秋》杂志第一期。

3摘自张侠著《南昌起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页至153页。

4张侠:《南昌起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至156页。

5《中共中央复张国焘的信》,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起义》,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6《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风云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7贺晓明:《贺龙的1927年》,人民出版社,20077月版,第147148页。

8徐巍:《南昌起义与八一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35页。

9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编,《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风云录》,第57页。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笫103页。

11《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5页。

12美国  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3—244页。

13美国  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44—245页。

14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南昌起义》,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133页。

15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风云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3月版,第36页。

16《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风云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17杨志诚:《艰苦转战》,《亲历南昌起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14—315页。

 

 

附录

 

附录朱毛井冈会师启示录

 

      20世纪20年代初,一艘红船从嘉兴南湖起航;6年之后,小船上一个叫毛泽东的青年,率领一支不足千人的队伍来到井冈山;不久,一个叫朱德的老同志42岁),率领从南昌城走来的一支不足两千人(南昌起义军余部),也登上了井冈山……

是什么力量使两位伟人的大手,紧紧握在一起?

是什么力量使两支小小队伍,紧紧结合在一起?

对于这样一个彪炳史册的伟大事件,我们今天能得到什么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军九十周年庆典大会说:

 

      “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它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人们习惯把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统称建军大业。笔者手中有三本冠名《建军大业》巨著,阅后,有一种迷茫感觉:建军大业的基石是什么?似乎从书中很难得到清晰的回答……

 

  笔者到井冈山参观,留连井冈山会师广场,不仅为砻市秀丽景色迷恋,更为那两双紧紧握在一起的大手所吸引。

  两位伟人,两双有力的大手,把笔者的目光,自然引到九十年前,发生在这里那件名垂青史的伟大壮举……

      19612月,朱德来到八一起义纪念馆,在井冈山会师的油画前,静静地凝视了很久,深情地说:

 

 

      “起义部队到了井冈山,和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力量壮大了,更重要的是开始找到了开展武装斗争的正确道路。

 

 

  朱毛井冈山会师,充满了艰辛与奇遇……

 

      19283月,奉毛泽东指派,策应迎接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的何长工,在《伟大会师》一文写道:

 

      “1928428日,这天天气十分晴朗,巍巍的井冈山像被水洗过一样,显得特别清新;满眼葱绿的稻田,散发着清香;太阳喜洋洋的挂在高空,照的溪水盈盈闪光。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日子!……今天,两支革命武装胜利会师了!革命的力量将要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上更加壮大。革命根据地将进一步巩固发展,革命的浪潮,将要从这里更有力地推向全国。

 

  随着毛泽东、朱德两位巨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的瞬间,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汉字组合朱毛红军,中国革命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一、两位伟人,讲述了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的故事

 

  几十年来,所有党史,军史著作中,对秋收起义,极少用失败两字,然尔,1975101日,毛泽东在度过最后一个国庆节时,艰难地支撑着身体,对身边唯一陪伴着他的护士追念起建立新中国所经历的革命往事,首先想到的就是1927年的秋收起义。

  对于很多人来说,过去听到的秋收起义宣传,都是毛泽东领导起义时是如何英明正确,暴动后的战斗是如何胜利辉煌,结局又是率众满怀豪情的奔上井冈山。然而,从毛泽东本人口中讲出的秋收起义过程却大不相同:

 

      “这故事,你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哪本书上都没有。即还是上井冈山前,秋收暴动以后,我们连打了几个败仗。人不断地跑,连师长都不辞而别了,人心乱得很。当时,就有人说,还是算了吧,就这么几个人,能顶什么用?有一天,队伍来到一个镇子上,大伙休息的时候,一群人又聚在一起谈论散伙的事。当时,就有人问我:毛委员,凭我们这几个人,这几条枪,革命能成功吗?我对他们说:我们这几个人,这几条枪,用不完,绰绰有余,愿走都可以走,不信,咱们有言在先,到庆祝革命胜利的那天,我们肯定死不光。’1949年开国大典后,我见了几个当时听过我讲话的人,没想到,他们还都记得那些话。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1月版《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102页)

 

  毛泽东心中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语言平实,但彰显的却是理想信念的伟大力量,起义军从失败走向胜利,靠的就是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撑。

朱德率领从三河坝突围出来的起义军,在赣南转战时,已是七零八落,没有组织,有些人中途跑了,留下的人还有继续要求走。

  这是朱德解放后回忆当时情况说的话。

19612月,朱德偕同康克清,由省委书记杨尚奎陪同,来到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在天心圩军人大会的油画前,纪念馆工作人员说:

 

      “每当我们向观众介绍您在天心圩的讲话时,观众都很感动。

 

  朱德笑了笑说:

 

      “那时的形势,真困难呀,和党中央失去了联系,部队的目的地在哪里,下一步怎么办都不清楚,队伍涣散,开小差的很多。这时,我把一些同志请来,向大家讲了几句心里话,说:哪怕只有十几、二十几个人,我也要干下去,中国革命是一定会胜利的。会后,大家的情绪高多了,坚持干下去的有七八百人。停了一下,他又说,部队真正得到巩固,还是在经过几次整顿之后。那时,我们不急于打仗,而是花力气把部队的组织和纪律搞好。特别到了上堡,才算稳住了脚跟,部队按游击战的要求整训。我们原来也不知道上山,开始上山搞了个把月,才觉得上山有出路。

毛泽东和朱德讲述的故事,没有豪言壮语,是书本上很难看到的,但却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南昌起义剩下的部队和秋收起义军,这两支小小队伍,在外部遭受敌人追击,内部不断发生叛逃的困苦中,转战千里,最终在井冈山汇成铁流,使井冈山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和坚强的堡垒;使朱毛会师成为构筑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根基;使三大起义成为开创建军大业的伟大的开端!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

 

  毛泽东,朱德讲述的故事,和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坚定信念,听党指挥,是人民军队在风雨如盤的漫长道路上,在挫折中奋起,在困苦中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是老一辈革命家开创建军大业的军魂!是建军大业的伟大开端的基石!

 

  其实,南昌起,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三支起义队伍的部分力量,早在1927年底,就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拉开了会师序幕——

      19271214日,朱德奉党的指示,率部准备上车南下支援广州起义时,一批广州军官教导团的学员直奔他们而来,告诉朱德,广州起义于1211日提前举行,起义军3天之后便被打垮了,我们 正在设法寻找朱德的部队。

  这支从广州起义突出重围的几十名干部,从此融入了南昌起义队伍中……

  从此,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力量,融合了在一起。

  朱毛井冈山会师前,曾有一个插曲:

      19271023日,张子清带领秋收起义的一营,在江西遂川大汾因遭地主武装袭击,与毛泽东失去了联系。朱德在北上西进的途中,意外与张子清营巧遇,成为朱毛会师的第一个使者。

  当张子清向朱德介绍井冈山情况后,朱德立即派毛泽东的胞弟毛泽覃上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系。

  两军相遇后,张子清营便暂随南昌起义部队行动,1024日,张子清与副营长伍中豪一起,率三营来到上堡,和南昌起义部队一起,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与南昌起义部队共同训练的生活。

后来,根据情况的变化,张子清率部离开了朱德,重新回到秋收起义部队。

  其实,毛泽东与朱德,为了两军的会师,早已开始了相互联系:

  早在192710月下旬,朱德从中共赣南地方党组织,得到毛泽东上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消息,十分高兴。这次又遇到张子清带领的一营,知道了井冈山的情况,又派出了毛泽东的胞弟毛泽覃去联系;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山不久,便从井冈山派出何长工下山,寻找南昌起义的部队,转展一月之久,在犁铺头终于见到了朱德、陈毅,为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部队,架起了两军联系的桥梁,为朱德井冈会师拉开了序幕。

  前面说到的何长工所著《伟大的会师》一文,详实地介绍了会师的壮举。其详细过程,后面还会说到。

  后来的实践证明:朱毛井冈会师,是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朱毛会师,不仅是两支部队的汇合,更是中国革命史上两位伟人的结合。

朱德成为中共领导人与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第一个合作者。

  毛泽东对朱德上山也极为重视。

  据从秋收起义一直跟随毛泽东的开国上将陈士榘回忆,毛泽东是从来不拿枪的,不论情况多么险恶,有多少敌兵在追击,毛泽东身上也不带枪,唯有去见朱德,他挎上了枪,还诙谐地对身边人说:挎上盒子枪,师长见军长。(此时,因误传毛泽东被开除党籍,改由党代表改为师长。)据说,毛泽东还为这次会面准备了崭新的衣服。

  文化大革命中,当周恩来向毛泽东汇报,造反派准备在首都工人文化宫召开批判朱德大会时,毛泽东沉思许久,说:

 

      “不管这个同志后来犯过多少政治路线错误,他把一支部队带到井冈山,这是一个大功,保留了很多干部。所以写历史总是把这件事写上。

 

 

  周恩来还说:

 

  当红卫兵说朱德是黑司令,毛主席站出来说话了,你们年轻人不懂得历史,这是不对的,朱德同志是红司令’”

      “朱(猪)毛,朱(猪)毛,没有朱(猪),那有毛呢!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1月出版,尹家民著《南昌起义纪实》。)

 

  可见,毛泽东对朱德创造人民军队的地位和作用,对朱德带领南昌起义走上井冈山,是何等重视!对朱毛红军的诞生,在开创建军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何等重视!

 

  朱毛井冈会师,共筑红军诞生的历史,是人民军队建军大业的基石。

 

  毛泽东和朱德讲述的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的故事,就是对建军大业基石的生动诠释。

 

 

 

二、两支起义队伍,演绎了几乎相同的上山故事

 

  历史又如此奇特,在江西上犹县境内,两山之间,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和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军余部,虽然被敌人分隔两处,但在探索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怎样建设一支人民的军队等问题上,各自都得出了几乎相似的认识,演绎了几乎相同的故事。

 

      1、都有一个出师不利后,上山的决策

 

  南昌起义军,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委领导下,在192781日,在南昌城头打响了震惊中外的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旗开得胜。根据中共中央的计划,起义军于83日陆续撤离南昌,南下广东。10月初,起义军在广东潮州、汕头地区,陷入敌人优势兵力的包围,起义主力遭到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同当地农军会合;主要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移湘、赣、粤边远山区,开展游击战争。

潮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按照北伐和苏联那一套,围绕中心城市闹革命,和强大敌人搞硬拼。

朱德和粟裕说:

 

      “过去那个搞法不行,现在要伸伸展展搞一下。

 

  朱德为了扭转根本方向,在107日在茂芝会议上,在统一要不要坚持和如何坚持八一起义旗帜问题的基础上,决定卜不拘泥过去方针,率领部队避开重敌包围的重镇,向西北敌人薄弱的山区转移。

  史学界称,茂芝会议孕育了南昌起义从失败走向胜利的曙光。

事实证明,方向转变了,路子就宽了。半年来伸伸展展的搞,朱德创造了许多别开生面的新局面:

 

  没人发饷,朱德带部队打土豪,到地主家杀猪,挑粮食;

  通过与范石生合作,不仅解决了经费、装备,还得到一个来月休整;

  在湘南暴动中,第一创造了起义军、农军和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体制,第一次开展插标分田,把土地革命口号落实到实处……

  湘南暴动,遍及二十个县,拥有百万人参加,革命的风暴,震惊全国。……

茂芝会议是南昌起义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茂芝会议决策,给南昌起义军带来了新生。

历史有如此的巧合,1927107月,朱德在茂芝召开军事会议,作出了北上西进,上山打游击的决策,成为南昌起义军走向胜利的转折点;也是同一个1927107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的茅坪,开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与南昌起义主力失败悲剧相似,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遭受过出师不利的考验。

      192799日,震撼全国的秋收起义,霹雳一声爆发了。起义战士和广大工农,向土豪劣绅和国民党猛烈地冲杀过去,工农武装革命的风暴,席卷了湘东赣西大地。但秋收起义的惊雷炸响后,又多一声惊雷轰鸣而去。由于当时起义战略指导失误和战术上的分散,致使三个团刚起义就连遭挫败,用毛泽东的话,连打了几个败仗

      99日,驻修水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团,取道长寿街,围攻长沙,刚收编的国民党邱国轩部突然叛变,毫无防范的一团二营,受到该部袭击,全被打垮。

      910日,第二团从安源出发,由于主要干部麻痹轻敌,于17日攻克浏阳县城后,遭敌优势兵力突然袭击,部队全部被打散。

      911日,毛泽东率第三团从铜鼓向浏阳进军,一举攻下长沙东门,团长苏先骏疏于防范,于14日遭到敌军反扑,起义军被迫转移。

  在起义连遭失败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立即实行战略退却,指示起义部队到浏阳县文家市集中会合。

      919日晚,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召开前委会议,集中讨论部队进军方向问题。毛泽东在激烈的争论中,说服了大家,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退往湘粤赣边境,寻机上山打游击。921日,起义部队在毛泽东率领下,开始了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至此,起义军进军方向,由攻打长沙改为向湘赣边的农村山区转移。

      921日,起义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开始了上山新的征程。

一个是文家市,一个是茂芝村,都是在出师不利的阴影下,做出的上山决策。两支起义军,在两位伟人的领导下,以非凡的英雄气概和革命胆略,冲破千难万险,开始了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伟大的探索。

 

      2、都是采用整顿的办法,战胜部队中出现的叛逃和溃散的严重危机。

 

  秋收起义革命军在向罗霄山脉中段行进中,不仅路途越来越艰难,部队也越来越不好带。秋收起义的参加者赖毅后来回忆道:

 

      “那时,逃跑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竟然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往哪里去?’”“第一营第一连的一个排,就在排长的唆使下,利用放哨机会逃跑了,并且带走了所有的武器。

 

  不仅当兵的跑,官长中也有不少人动摇叛逃。起义后先是四团团长邱国轩叛变,一团团长钟文璋弃部出走,二团团长王兴亚下落不明,后是三团团长苏先骏、师长余洒度离队(后来叛变)。

929日到达永新县的三湾村,部队5000余人,只剩下700多人。到达三湾的当天,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议,决定对部队整顿和改编。这就是我军建军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

      930日清晨,毛泽东在三湾的枫树坪,向全体官兵强调了改编意义后,接着慷慨激昂的说:

 

      “同志们,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这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条腿,我们也有两条腿。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了军长,带了一军人马。我们现在不只有两把菜刀,我们有几百人,还怕干不起来吗?你们都是秋收起义出来的,一个人可以当敌人十个,十个可以当他一百,我们现在有这样的几百人的队伍,还怕什么?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

 

  接着毛泽东又说:

 

      “有愿意跟我走的,请站到左边来,我热烈欢迎;有愿意回家的,请站到右边去,我们不勉强。

 

  最后毛泽东给留在右边的人每人发了五块光洋。

  这次整编,在思想整顿的基础上,把部队从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建立了士兵委员会,在军队内部实行民主主义制度。三湾改编,是秋收起义军的一个转折点,毛泽东后来说:

 

      1927年,在三湾村那个村子里,工农革命一个师整编为一个团,那是一次新生。

 

  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在西进的转战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考验,和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军所遇到的情况,几乎相似。当年随朱德一起战斗的杨志诚,解放后回忆了这段历史:

 

      “这时已是十月下旬,山林里气候已经很冷了,我们身上却还穿着八一起义时发下的单衣,破烂不堪,到处是汗污,到处是破洞。短裤遮不着的小腿,饱受风吹日晒,皴裂得像两条木棍子。鞋子早已穿烂了,要打草鞋,既无材料,又无时间,有的撕下块布把脚包起来走,有的索性打赤脚走。露营更是经常的宿营方式。一到宿营,个人弄把树叶子垫在身子底下。至于吃饭,那更是困难。吃饱肚子的时候是少有的,尤其难耐的是疾病的折磨,南方发病的季节,拉痢、打摆子的一天天增多,又没有医药治疗,有的就寄养在老乡家中,病势沉重的,就在野营的树下或是小道旁牺牲了。

自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到了目的地的。很多人受不了这种失败的考验,受不了这种艰苦困难的考验,不辞而别了。一路行军,只要碰上岔道,就有三三两两向岔道上走了,喊也喊不转。记得这天刚上路没多久,我们连的一个湖南籍士兵便离开大路走开了。我追上去喊他,他掉转身来,举起枪,刷拉推上了一颗子弹,指着我说:你敢来?我连忙讲好话:朱军长说过,你受不了苦可以走,可是枪是革命的武器呀!……”他想了想,把枪一扔,头也不回地走了。像这样的事,不是一回两回,在到达信丰的时候,迫击炮也被陈叶珍带走当土匪去了。

 

  面对部队一哄而散的混乱局面,陈毅问朱德:

 

      “有什么办法呢?

 

  朱德说:

 

      “只有一个办法,摆脱追兵停下来,整顿一番。

 

  进入江西,敌人忙于打内战,不追了,朱德抓住这个时机,搞了影响的大余整编,上堡整训,加上天心圩的初步整顿,后人们称之为赣南三整

 

  朱德在自述中说:

 

      “在军阀混战的矛盾中间,我们得到一个月的休息,在那里开会,进行教育,建立政治工作以了人军事技术工作,部队有一千多人,共产主义觉悟是提得很高,大家兴趣很高,连伙夫也是这样,都认为非阶级斗争,非组织红军不可。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自述》,20031月版。)

 

  整顿后的这支部队,已经摆脱了旧军队的痕迹,成为了一支新型的革命的军队。

一个三湾改编,一个赣南三整,同是改造起义军的宝贵法宝,三湾改编赣南三整,不仅对起义军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为我军以后的整党、整军提供了宝贵经验,可以说,我军各个历史时期的整党、整军,无不和三湾改编赣南三整有着内在联系,所不同的,只是注入了新的内容,有了新的发展。

 

三、两支部队登上井冈山,都不是预先早有计划

 

  秋收起义军上井冈山,在许多的书籍和宣传材料里,却说成是早有计划,是顺理成章的事。其实,并不是早有安排,预先有计划。毛泽东确定要上井冈山并非事先确定,而是在进军罗霄山脉后,在古城才定下的决心。

  古城是宁岗县的老县城,103日起义军到达古城,当天晚上,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在毛泽东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5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途中,知道古城快到了,深情地说:

 

      “古城快到了。三湾离古城只有30里地。192710月初决定上井冈的会议,就是在古城一个书院开的。

 

  当他乘坐汽车经过当年开会的书院旁边的时候,他抑制不住激动地说:

 

      “这座房子就是古城会议开会的地方。那次会议开得好热闹哦。

 

  这次会议参加人员有40余人,主要讨论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如何对待袁文才、王佐及其农民武装问题,会上有不同意见。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首先要解决对待袁文才、王佐部队的方针,袁文才、王佐一个在山下,一个在山上。当时不少人主张用武力消灭他们,毛泽东不同意。他说:谈何容易,历史上有哪个朝代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灭掉?他认为:强龙压不了地头蛇,到这里不与他们搞好关系,是没有没法站稳脚的。

  其实,毛泽东到三湾的当天,就派人给袁文才送了一封信,提出上山的请求,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和帮助,但遭到婉言拒绝。毛泽东决定:单刀赴会,亲自登门拜访。出发前,许多干部都很紧张,提出要派一个连跟随。毛泽东说:

 

      “明天只有我和宛希先同志去嘛,我一个瘸子加一个矮子,他们就不怕喽。

 

      106日,毛泽东在距茅坪不远的大仓村会见了袁文才,颇有鸿门宴架势。袁文才当时预先在林家祠堂埋伏了20多个人,20多条枪。见毛泽东只带了几个人来,便杀猪迎接毛泽东。毛泽东非凡之处,恰恰在于能与各类人物交朋友,包括还能与绿林豪杰交朋友。毛泽东表示革命军非但不会吃掉他,还决定赠送一百支枪,毛泽东的态度感动了袁文才。次日,袁文才亲自带领部队和当地群众,欢迎毛泽东和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后来,又派何长工说服王佐。1027日,在王佐亲自带领下,毛泽东率部进入井冈山的中心——茨坪,将革命红旗插上井冈山。

 

  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登上井冈山,更富有戏剧性。

 

      19283月上旬,湘南特派员周鲁,来到井冈山,贯彻中共中央192711月临时政治局扩大会会议决议和湖南省委指示。周鲁到井冈山后,摆出钦差大臣架子,颐指气使。他宣布中共中央给毛泽东以开除党籍处分,并命令工农革命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支援湘南暴动。毛泽东作为师长,率部离开井冈山,并没有直接去湘南,到酃县中村,他把队伍停下来。毛泽东一面派毛泽覃率领特务连前往湘南与朱德部队联络,一面领导部队就地整训。

这时传来两条消息:一是看到中共中央的文件,毛泽东只是被免去中央候补委员的职务,而根本不是被开除党籍;二是得知在湘南暴动的朱德,率领南昌起义部队被敌人追着正向井冈山方向撤退。

  这样一来,难题迎刃而解,毛泽东成了朱德上井冈山的接应者。

当时,朱德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正由耒阳撤至安仁;陈毅率湘南农军,由郴州撤回资兴。敌人发现我军东移,立即派两个师向东追截。毛泽东在中村得知朱德已率部向井冈山方向转移,便兵分两路,一路由袁文才率第二团向资兴方面前进,迎接南昌起义部队上山;毛泽东率第一团,向桂东、汝城截击尾追之敌。

  在毛泽东掩护下,朱德率领的部队于426日到达砻市。428日,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也回到砻市。毛泽东当日即前往龙江书院会见朱德。朱德闻讯立即和陈毅、王尔琢到门外迎接。毛泽东迈着矫健步伐走上前,紧紧拉着朱德的手说:

 

      “你们行动迅速,敌人竟没有整倒你们。

 

  朱德也疾步上前,握住毛泽东的手说:

 

      “还是得到你们的大力掩护,出其不意的插到敌人心脏,迟滞了敌人的围攻,我们才得以从容的转移。

 

  两位伟人的巨手握在了一起!

  朱德率起义军向井冈山转移,能如此从容、迅速,完全得益于两位伟人,早已心心相印。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不久,便派何长工下山,寻找南昌起义部队下落,几经周折,终于在韶关犁铺头见到朱德、陈毅。得知井冈山的情况,朱德高兴地说:

 

      “好极了,从敌人报纸上看到井冈山的消息,我们很受鼓舞。前些天,刚派毛泽覃到井冈山联系了。

 

      19284月,粤、桂、湘军阀勾结起来,以七个师兵力,对湘南实行联合会剿,为了避免在不利条件下同优势敌人决战,朱德和陈毅果断决定向井冈山转移。

  真是天赐良机!在朱德向井冈山转移途中,毛泽东竟然已经下山了。在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掩护下,朱德上山,自然从容迅速

  朱毛井冈山胜利会师,是毛泽东、朱德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的伟大奇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例证。

  两位伟人,两支队伍,他们登上井冈山的道路,尽管经历不完全相同,时间有前后,地点有差异,但在他们千里转战,所经历饱受的考验中,却有如此多的相同或相似,这不是历史奇迹吗?

 

 

 

四、朱毛红军诞生,诠释了一个永恒的真理

 

  当年井冈山会师的参与者粟裕,在解放后,他在回忆录中深情的写道:

 

      “‘千流归大海,奔腾涌巨澜,朱德、陈毅同志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经过迂回曲折的道 路,冲破无数艰难险阻,宛如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流,穿过逶迤缭绕的深山峡谷,汇入奔腾咆哮的大海,终于在19284月下旬,与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胜利会师了。从此,我们这支部队就在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沿着正确的道路胜利前进。

 

      “井冈山胜利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是我军建军史上的光辉一页,它已成为中国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重大事件而载入史册。

 

  井冈山会师,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在毛主席领导下,从此形成红军主力,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大旗举得更高更牢。

 

  井冈山会师,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对当时坚持井冈山地区的斗争,而且对尔后建立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对决定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粟裕的总结,高屋建瓴,一言中的。朱毛会师,构筑了中国工农红军成长壮大的根基,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里程碑。历史表明,没有井冈会师,就没有人民武装的会聚、融合,就没有从星星之火到腾飞发展之势。在中国革命低潮时期,朱毛举起了一面坚持武装斗争的大旗,为建军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是的,从南昌城头一声枪响,秋收起义霹雳一声爆发,到朱毛井冈山会师,朱毛红军的诞生,走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演绎了多少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些故事,似乎都是叙说一个永恒的真理:

 

      “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习近平语)。

 

  让我们听听,参加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前辈和习近平同志的心声吧:

 

 

  打响第一枪的中共领导人周恩来

 

         周恩来曾经说:

 

      “南昌起义在共产党领导下,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第一枪,这在大方向是对的。

 

  领导南昌起义,是周恩来一生革命活动的一个丰碑。1927725日,他临危受命,担任南昌起义前委书记。1961年,他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参观中,周恩来对自己的贡献,一字不提。

      19591月,贺龙参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说了一段深情的话:

 

      “起义是党领导的,而代表党来领导起义的就是恩来同志。恩来是党、军事前委会的实际主要负责人,他忠诚坚定,机智聪明,民主谦逊,大家都很尊重他。

 

  文化大革命中,社会上刮起一股否定南昌起义的妖风,肖克同志去见周恩来,周恩来说:

 

      “南昌起义,功在第一枪。

 

 

 

  听党指挥的贺龙

 

      1927728日,周恩来会见贺龙,征求他参加南昌起义的意见,贺龙说:

 

      “我完全听党的命令,党叫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听党指挥,是贺龙永远凝固在历史上的忠诚。解放后,他在《回忆八一南昌起义》中写道:

 

      “在强大的敌人不断进攻的面前,创造与建设这样一支人民的军队,使它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是经历了一条非常困难曲折的道路的。我们所以能够不断克服严重困难而取得伟大的胜利,在许多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有共产党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英明领导。

 

 

 

 

  陈毅元帅的心声

 

  陈毅是天心圩时,维护起义军余部不溃散的唯一一个党代表。当起义部队军官纷纷离开部队时,按大多数人的走向,他可以去香港,或去上海中央,还可以去苏联学习深造,更何况他在北京有同学,在上海有哥哥,但陈毅搞武装决心坚定,后来他自己说:

 

      “党派我到73团当党代表,从那时起,我就没有离开部队,带兵打仗,在战场上打了20多年,敌人打跑了,我头发也快白了。

 

  在起义军西进征战中,不少人员纷纷离队,唯有陈毅任党代表的73团,逃跑人员最少,朱德问他,是什么原因保持部队稳定?

 

  陈毅回答说:

 

  党支部的作用。

 

  当时和陈毅一起战斗的杨志诚回忆说:

 

      “沿路上,党代表陈毅同志曾经不止一次地召集我们这些党员谈话、开会,要求党员们切实掌握好部队要我们受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失败时的英雄`。那时,还不懂把支部建在连上,一切活动都靠党员和士兵群众接触来进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9月版,《亲历南昌起义》,第308页。)

 

  解放后,陈毅在上海工作时,在一次作报告中曾说:

 

  八一起义的教训,说明封建性的旧军队,如果不加强政治工作,不加强党的领导,不脱胎换骨,是不能成为革命武装的。

 

 

 

 

  毛泽东主席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

 

  毛泽东对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的论述,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但人们记忆中最深刻的,至少有这两段:

 

      1928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前委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

 

      “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毛泽东对红军壮大成长的总结,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永恒真理。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容许枪指挥党。

 

  这是对我军建军原则的总结。

  毛主席在建军9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

 

      “人民军队在党的旗帜下前进,形成了一整套建军治军原则,发展了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培育了特有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法宝,是人民军队必须永志不忘的红色血脉。

 

  这既是习主席对毛泽东领导下人民军队建设的历史总结,也是新时期对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宣誓。

  进入新时代,习主席把听党指挥作为我军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目标,在建军9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主席说:

 

      “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发端于南昌起义,奠基于三湾改编,定型于古田会议。

 

  习主席为把我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特别强调:

 

      “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

 

        前进道路上,人民军队必须牢牢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这一条当作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

 

  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

  加强党的领导,永远听党指挥,永远是人民军队战胜敌人和困难的不竭动力。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

 

  当前,世界军事竞争日趋激烈,人民军队正处变革重塑紧要关头,挑战和困难不会减少,要应对和战胜风险,更需要自觉运用习主席强军思想,解决实践中新问题,推动强军实践取理新突破。

今年是朱毛井冈山会师九十周年,纪念朱毛井冈山会师,发扬南昌起义精神,就是要求我们把坚定信念,听党指挥的火种,把红军的红色基因,革命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为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质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为 建设世界一流等军队,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支撑。

 

  (刊登《党史文苑》201810期)

 

 

  附录井冈山的道路

  (摘录刘上洋《高路入云端》)

 

  井冈山斗争离现在己经九十多年了,但这段历史并没有消失,井冈山的道路,仍然展现在五百里井冈,中华神州大地……

 

  作者此文一个着力点,也是今天党建学习的一个亮点,就是让历史鲜活起来

 

 

 

  在井冈山,最撼人心魄的是黄洋界的路。

  井冈山人永远忘不了这一天。1965522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就是翻越黄洋界的公路重上井冈山的。

 

  山路弯弯,毛泽东乘坐的灰色吉姆小车,沿着茅坪通往茨平的公路蜿蜒而上。头顶上就是闻名遐迩的黄洋界。抬眼望去,橙黄色的公路就像一条巨龙在山间盘旋,它一会儿游弋在险峻的悬崖峭壁上,一会儿又钻藏在深不可测的峡谷里,最后把头一昂伸向了山顶的浓重云雾之中。

真是好一条神奇多姿的天路。真是好一个雄伟险峻的黄洋界。

 

  也许是因为千里来寻故地心情感到分外激动吧,当小车一到黄洋界,毛泽东没等警卫人员过来就自己打开车门出来了,随即向人家一挥手,带头迈开大步朝山顶登去。

此时的黄洋界是一片云的海洋,白色的波涛一直滚向无边无际的远方,一座座山峰浮在其间,看上去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个个小岛。毛泽东站在峰顶上,迎着飒飒的山风,极目远眺,然后他大声地对着随行人员说:

 

      “这就是黄洋界,当年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首。

 

  洪亮的声音,夹裹着一股亲历者的骄傲和自豪,久久在山间回荡。

凡是熟悉井冈山斗争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毛泽东的心目中,黄洋界有着特殊的分量。

 

  与宽阔公路相互呼应的是黄洋界上那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在离哨口不远的小路旁,长着一棵高大繁茂的荷树。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沿着小路从宁冈挑粮上山就经常在这棵树下歇息。比起陌生的公路来,毛泽东对这条小路再熟悉不过了。他熟悉他的崎岖,熟悉他的曲折,熟悉他的陡险,熟悉他的艰难。在这条小路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足迹,也不知洒下了他多少汗水,也许这只有路边的那棵荷树知道,只有路边的那些石草知道。可以说,这条小路是井冈山往昔血与火峥嵘岁月的见证,又是今天宽阔公路的拓展和延伸。大路当从小路来,坦途亦从崎岖始。没有过去的这条坎坷小路,也绝不会有今日这样宽敞的公路。

  可不是么?在前进的道路上,像黄洋界这样艰难险峻高入云端的路我们都能翻越,那世界上还有什么样更高更险的路我们不能跨过呢?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如果我们往深处想想,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高路,看起来是指黄洋界的路,其实是指他所开辟的井冈山道路。

 

  对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征程来说,井冈山无疑是胜利的起点。

  而起点往往是最艰难最险恶的。

  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这次重上井冈山,也是沿着当年的路线行进的。

  还是那山,还是那水,还是那桥,还是那村。现在看来这条路是那么的清晰,而在当时却是那么的模糊。

  车轮滚滚,毛泽东的心潮也随之滚滚。

 

  他想起了八七会议。在武汉的一间房子里,他指出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取得的,主张靠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实行武装暴动。随后,他就主动请缨,夹着一把油纸伞来到湘赣边界的山区,发动和领导了秋收起义。

 

  车窗外,是不断晃过的田野和山峦。大地一片葱绿,阳光格外明媚。毛泽东不由地几次转头朝北望了望。他又想起了文家市。

在这个只有百余户小镇的一所名叫里仁的普通学校里,他主持召开了一次极不普通的会议。由于秋收起义的原定目标是攻打长沙,因而在进军途中遭到强敌的攻击,部队伤亡惨重,迅即有5000人锐减至1500人,起义军究竟向何处去?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他当机立断,放弃攻打长沙,带领部队改向罗霄山脉中断转移退却。

  这是一次迫不得已的转移,也是一次决定起义命运的退却。但是转移是为了寻找新的方向,退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于是,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也在这次转移退却中渐渐露出了一些端倪。

 

  吉姆车在江西永兴的山谷里穿行。两岸青山夹着一弯碧水,映衬着蓝天白云,不似图画,胜似图画。毛泽东一会儿朝前看看,一会儿微微闭上眼睛。当他得知前面不远就要到达三湾时,脸上顿时露出兴奋的表情,当年的情景又重新呈现在他的眼前:

由于连续行军,长途跋涉,士兵掉队的掉队,逃跑的逃跑,加上在萍乡芦溪遭遇敌人的阻击,部队从文家市出发到达三湾时只剩下700多人。悲观失望和怀疑动摇情绪如瘟疫一般在官兵中蔓延,部队士气低落到了极点。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就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小山村里,他对部队进行了改编,将工农革命军一个师整编成一个团,同时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实行官兵平等。然后又在村头那棵千年红枫下向部队发表了鼓舞军心的讲话。从此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诞生了。

三湾改编,减少的是数量,得到的是质量,改掉的是落后,得到的是新生。改编,是一种重塑,是一种壮大,是一种发展。

 

  过了三湾,就是古城了。这座小镇原是宁冈县城所在地。毛泽东不由地多次掀开窗帘,凝望着绿荫掩映的这座不平常的建筑。他永生不会忘记,就是在这里召开了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当讨论部队往哪里扎根时,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井冈山不仅山深林密,远离城市,交通不便,而且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群众的基础较好,是最有利于革命力量生存和发展的好地方。所以会议最后决定把井冈山作为秋收起义部队的立足点。

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正确决策。就这样,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革命的重心也由此实现了从城市向农村的战略性转移。

 

  小车在继续前进,离井冈山越来越近。回忆的闸门也穿越时光的隧道,不断在毛泽东深邃的脑海中打开,那可是一段艰险困苦至极而又辉煌难忘的岁月啊。

在大仓村,也就是古城会议后的第三天,他带着几个人,不拿一枪一弹,冒着杀机四伏的危险,同袁文才进行会面,并在此后开启了我党将绿林武装改造成为工农革命军的先河。

在荆竹山,他站在一块巨石上,郑重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这是为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具有铁的纪律部队的庄严奠基。

  在反敌人的数次围剿中,使他这个从未想过要打仗的一介书生,从战争中学会了战争,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先后取得了五斗江和龙源口等战斗的胜利。

  在龙江岸边,他热情诚挚地欢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来到井冈山,两双巨手紧紧相握,两只铁军胜利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广大农村,他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颁布土地法,开展土地革命,一个个工农兵政府相继成立,根据地范围不断扩大,五百里井冈及其周围地区连成了一片红色。

在敌人的严酷封锁中,他和普通士兵一样,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吃的是红米饭,喝的是南瓜汤,睡的是干稻草,穿的是破军衣,过的是苦到了极点的日子。

  在茅坪的八角楼上,他在那盏昏暗的油灯下,不停思考,奋笔疾书,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斗争》两篇著作,鲜明地回答了红旗到底能够打得多久的疑问,第一次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危难、奋起、挫折、成功,这一桩桩、一件件,此刻一起涌上毛泽东的心头,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光又朝向了车子前方不断延伸的路。

  是啊,井冈山的路不愧为革命的胜利之路,正是在井冈山上,毛泽东开始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从而率领我们党夺取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从1927年到1949年,22年的漫漫征途;从井冈山这样一块巴掌大的革命根据地,发展到了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执掌政权,这难道不是一条比登天还难的高路么?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是绝对攀登不了的,但毛泽东攀登上去了,并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胜利道路上的第一座高峰;井冈山,毛泽东叱咤风云铸就辉煌的第一个舞台。

没有井冈山 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井冈山 就没有毛泽东。

 

 

  历史留下了这样难忘的一幕。

  在重上井冈山期间,有一天毛泽东沿着一条砂石路散步。当走到路的尽头,跟随的人员都以为他会转身往回走,谁知毛泽东却继续朝没有路的一座山头上攀去,他一边拄着一根竹子拐杖,一边笑着对大家说,秋收起义时因为长时间跋山涉水,我的脚烂了,就是拄着一根树枝拐杖上了井冈山的,现在,我也要借用一下这根拐杖开路前进。

 

  这是又一条高入云端的路。这是一条比井冈山道路更艰险也更伟大的路。

应该说,初期的探索是顺利的,也是颇有成效的。

  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刚刚响过三年,被长期战争炮火摧毁的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紧接着156项重点工程破土兴建,整个中国大地呈现一派蓬勃生机。

  与此相呼应,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运动也如火如荼,公司合营和国有化浪涛汹涌澎湃,农业合作化在广袤的田野上轰轰烈烈的展开。

 

  也许是因为被开始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所感染所鼓舞,也许是因为把在中国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估计的太容易,一股自信的豪情像战争年代那样,又一次在毛泽东的胸中奔腾开来,他提出中国要在十五年内超英赶美,创造快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奇迹。

  然而欲速则不达。仅仅一年之后,整个中国便陷入了严重的三年困难时期,社会主义出现了第一次曲折和危机。

 

  毛泽东依然在没有路的山头上攀登着,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背,他不但不停歇,而且连头也不回,神态是那么的执着。

  山,一重接着一重;峰,一峰连着一峰。内忧、外患,就像眼前连绵起伏的山峰一样,不断向毛泽东涌来。但井冈山铸就了毛泽东山一样的性格。尽管前面充满了艰难险阻,他也要义无反顾地捍卫他所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探索和前进。

 

  今天看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与其说是一个伟大胜利者的凯旋,不如说是他夺取全国胜利后的又一次勇敢探索。

  今天看来,在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中,虽然存在着许多不正确以致错误的思想和做法,但有一点是丝毫不能怀疑的,这就是毛泽东的初衷是好的,是想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

  今天看来,毛泽东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虽然在体制机制上存在着重大弊端,甚至在有些方面误入歧途,但对于他来说,他却是始终坚信他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并且认为这条道路很长很高,一直通向共产主义的人间天堂。

  是因为如此,再重新面对巍峨雄伟的井冈山时,毛泽东又一次发出了他生命的呐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是高路入云端的又一个新诠释。这是高路入云端的又一个新号令。

 

(摘自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4月版《一座山的回响》)

 

 

 

后记

本书的主题是说信仰的力量,两篇附录,其实更是对信仰力量的生动注释。

中国共产党何谓伟大?

毛泽东何谓伟大?

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何谓伟大?

十分重要的原由,在于能忠诚信仰,坚定理想,坚守初心!

在革命时期,信仰——是老一辈革命家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在今天,信仰——更是我们实现中国梦"两个一百年伟大的精神动力!

在当前,无任军队还是地方,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腐败分子?

有的人有钱、或有了权,为什么总想把子女送到外国去,把钱存到国外去……

甚至共产党的干部,也象西方人那样,开始信仰起上帝……

我们百年大党,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如何确保共产党人的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应该是我们每位中共党员,必须回答庄重政治考题!

笔者编著此书,仅是作点添砖献瓦的小工作。

最后特别要感谢研究会的同仁,是他们对此书编著给予帮助与鼓励。

要特别感谢中基控股集团江西分公司,他们出予对红色文化宣传的厚爱,近三年来,为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活动,多次给予经费支持。

书不当之处,再次欢迎热心者批评指正。

 

笔者        

20207月于南昌

Copyright 2011-2019 by www.nc81.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 地址:南昌八一大道418号电话:0791-86239870
联系及投稿电子邮箱:luntan81@163.com赣ICP备19000874号-1 技术支持 格网科技 浏览量:498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