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

您的位置: 首页 > 南昌起义

信仰的力量

来源:《八一精神论坛》编辑部 日期:2020-12-23

 

 

 

信仰的力量

 

 

周根保  编著

 

 

 

 

 

 

 

 

 

 

 

 

《八一精神论坛》编辑部

 

 

 

 

 

作者介绍:

 

周根保,江西丰城人,1947年4月出生,1965年7月入伍,历任班长、排长、副指导员、营长、

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师副参谋长、师参谋长、军分区参谋长、军分区司令员等。

2002年10月退休,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执行会长,南昌市委原常委,南昌军分区原司令员。

 

 

 

 

 

 

 

 

目录

 

主题篇:信仰的力量

 

写在前面的话07

上篇:追寻毛泽东之路,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15

中篇:回望南昌起义的历史,方晓共产党为什么能胜利43

下篇:看看信仰的力量,在他们身上如何熠熠生辉71

 

 

 

附录朱毛井冈会师启示录115

附录井冈山的道路154

 

后记169

 

 

写在前面的话

 

人民有信仰

国家有力量

民族有希望

 

这几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

可是,什么叫信仰?为什么说信仰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明白。

 

几年前,笔者读了《为什么是毛泽东》一书,对革命人生信仰的内涵,似乎有了些明白……

今年,防新冠肺炎,在家里两、三个月,无所事事,笔者把自己编著的有关南昌起义的几本文稿进行了疏理,重新编著了《八一枪声的回荡》一书,似乎使笔者进一步懂得了:

 

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中,能立于不败之地,愈挫愈强,就是因为能坚守初心,心中怀有崇高的信仰。

 

近五年,笔者编著了《周恩来:中共打响笫一枪的领导人》、《凝固在历史上的忠诚——贺龙》、《叶挺在南昌起义中》、《朱德:改变南昌起义命运的人》、《刘伯承在南昌起义中二三事》等五本书。

 

通过学习南昌起义领导人的英雄事迹,似乎使笔者对习总书记关于信仰重大意义的论述——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有了深入的理解。

 

笔者不是学者,无力从理论上说清信仰这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本文只能就上面提到的——

 

一本书”——《为什么是毛泽东》;

一个事件”——南昌起义的发动;

一代英豪”——忠诚信仰的楷模。

      

说说自己对信仰的力量,几点粗浅认识:

 

 

 

上篇

追寻毛泽东之路,

始知什么是信仰的力量

 

西方人信仰的是上帝;共产党人信仰的是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

但什么叫信仰?许多文化人,就此作过多种注释。笔者感到,这些话,对普通老百姓,说了等于没说。

 

笔者认为,信仰的内涵,其实只能领会,只能体验,很难用语言表述得清楚。

笔者几年前,细读青年作家任志刚著作的《为什么是毛泽东》,对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似乎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于毛泽东主导的中国历史诸多事件中,疏理了一条主线——“改造中国与世界。这是他一生没有改变的信仰和目标。

 

一个师范生,怎么能实现这样宏大的目标?

一个农民的儿子,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进取欲望?

 

这永远是关注毛泽东的人们最感兴趣的地方。

这本书,说的就是这个伟大的课题。因此,笔者称:

 

这是一部对信仰的力量诠释的书。

 

时至今日,民间、官方机构对毛泽东的研究,从未停止。人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由韶山山沟里走出的中专生,成长为伟人毛主席?

有一天,青年作家任志刚,从天安门新华门前经过,看到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这一标语,激发了他探究毛泽东成功之道的兴趣,他花了几年时间,创作了《为什么是毛泽东》一书,因涉及重大题材,迟迟不能正式出版,他自费印刷了2千册,到处赠送,终于被明白人发现了,20136月,光明日报社正式出版,至20144月,竟印刷了12……

2019年,还被推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荐读物。)

 

书中以详实的事例,展示了毛泽东的成功之道。

下面简摘书中片段:

 

18931226日,毛泽东诞生。

八岁的毛泽东,在私塾开始了学习之旅。

十四到十五岁,毛泽东成天在地里跟家中雇的长工一同干活。

1910年秋,毛泽东16岁了,他决定离开韶山,临行前,他改了一首诗,夹在父亲帐簿里: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走出了乡关,这是毛泽东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17岁,他在湘东东山小学读书。

18岁的毛泽东,在省城长沙读书时,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创办的《民主报》,读到黄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的新闻,深受鼓励。为了表示同腐败的清政府决裂,他立即带头剪掉了辫子,这一行为似乎是他一生的缩影……

191110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呼唤着在中学读书的毛泽东,他投笔从戎,到湖南新军当了一名列兵。几个月后,溥仪宣布退位,毛泽东觉得自己参军目的已实现,又回到学校。

两年多潜心学习之后,毛泽东开始投身社会活动:

他的社会活动第一成果,是驱逐了自己的校长张干:张干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校长,但为了贯彻上级多收学费的指示,与学生顶了牛,毛泽东亲拟《驱张宣言》,张干气恼至极,坚决要挂牌开除毛泽东。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等老师,以罢教迫使张干收回成命。后来,张干离开了一师。创造了学生开除校长的奇迹。

1918414日,毛泽东、蔡和森、萧瑜、何叔衡、萧三、罗章龙、李维汉、周世剑等十三人,成立了新民学会;

1919年,毛泽东担任《湘江评论》主编,撰写了创刊宣言。这个杂志只存在一个多月,却带给了毛泽东许多追随者,连胡适也说了一声好。

这是毛泽东人生第一阶段。

他以自己的天分和刻苦,打下了博学的底子,在他周边集聚了蔡和森、何叔衡等优秀人物,建立了自己的团队,确立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目标和信仰。

1920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共产党发起组。

毛泽东和何叔衡将新民学会学友引入中国共产党,创建了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新民学会,后来加入共产党的有31人,毛泽东、蔡和森等十几人都是共产党的重要干部。

当年,毛泽东就认为,只要我们全力以赴,共产党在30年、40年,就能统一中国。

28年后,这一预言变成了事实。

毛泽东25岁,从中专毕业了。

1918815日,他和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青年,坐火车离开长沙,奔赴北京,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湖南。

经老师杨昌济介绍,毛泽东由北大图书馆长李大钊安排当了一名图书管理员。在北京,他起初住在杨昌济先生家中,很快,他和杨老师女儿杨开慧相恋了……

1919年,因母亲病危,毛泽东回湖南。

毛泽东从走出乡关到求学,到投笔从戎,再到退学自学,他一直试图走自己的路……  

这年冬天,27岁的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

19216月,毛泽东和何叔衡一道前往上海参加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

……当时,摆在20世纪初中共面前,问题多多,但问题到底是什么?怎么解决?

毛泽东一生,最显著特点:深入社会调查。

1917年暑假,他同萧瑜,没带分文,历时一个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五个县,写了许多笔记。

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经历四县,游历了半个多月。

后来,他通过对湖南农民运动调查,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

深入的社会调查,在毛泽东的头脑里产生了不可能在书本里找到的答案——

1925121日,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成为后来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

1927年,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了后来人们熟知的枪杆子出政权的重要论断;

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作出了一生最重要的决定:

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

之前,毛泽东做过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但从来没有做过军事工作。

19279月初,毛泽东受中央委派,到湖南指导农民运动。

受湖南省委指派,他赶到安源,开始集合他的力量;在安源做好安排后,前往铜鼓,在途中被民团抓住,据说靠行贿,更主要靠着逃跑,毛泽东躲过了一劫。

192799日,他发出命令,形成三路推进的态势,率领秋收起义军进攻长沙……他第一次成了军队的指挥者。

秋收起义军,在强大敌人反击下,很快败退下来……

毛泽东的伟大,在于求实求真:

919日,他在文家市作出放弃进攻长沙的决定,冒着逃跑的罪名,带着残兵败将,向敌人薄弱的南方萍乡方向转移……

一气到永新县三湾,做出了终生重大决策——“三湾改编

 

提出了著名的支部建在连上的重大建军原则。

 

毛泽东在三湾一块空场地上,向他的残兵败将们发表如此演讲:

 

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

 

这个讲话,大大鼓励了刚刚受到严重挫折的残兵败将……

在撤退江西途中,毛泽东得知井冈山可以落脚,他顶着压力,率领剩下不足千人的队伍,于1927107日,在井冈山的茨坪安了家。开始了上山打游击生活。

 

(晚年,毛泽东在与外宾交谈中,回忆这段历史时,说:

 

到二十几岁我还不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后我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列宁、列宁主义。我开始搞些城市的工人运动,搞农民运动,此外搞些学生运动,搞些跟国民党合作的运动,就是没有准备打仗。要感谢我们现在在台湾的那位先生,他让我上山去打游击。他到处杀人,城市里头我们呆不下去,没法,只好上山,……

 

此时,井冈山已不再是一个地理名词,它已化作了一种精神、一条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武装革命的道路。

此后,中国革命史上,演义的朱毛红军、五次反围剿"、苏区建设,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毛泽东始终是其中的中心人物。

在这近二十八年漫长的岁月里,毛泽东的党权、军权,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但他从不气馁,他坚信:

上山就是开始,建军就是落实,土改就是试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使他的探索,有了结果,他坚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自信:他的道路,是一定能够走得通的……

在中国革命的前十四年中,在共产国际的干扰下,毛泽东不仅丢了党权,连他自己创建的红军指挥权,也丢失了,……毛泽东被迫离开了红军……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中共高层领导们,重新选择了毛泽东……

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力量源泉一直在基层。

1935115日,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中共历史上最著名的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

这个权力,是从井冈山开始,整个过程虽然有过断续,但大部分时间是在毛泽东手里。

朱德和周恩来,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地认识了毛泽东的伟大,坚定地选择了毛泽东……

遵义会议后,他们没有再动摇,一直到三位伟人,同一年去世……

 

青年作家任志强,纵观全局,认为:

 

毛泽东的成功,尽管有种种说不明的原由,但最基本的,只有一条:毛泽东终生,怀揣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与信仰。

改造中国与世界,是毛泽东在1921年年初,为他创办的新民学会确定的目标,从那天起,他就为实现这一目标奋斗着。终其一生,坚守不变。

 

毛泽东自己,在他逝世前,揭示了这个秘密:

 

几十年来,所有党史军史著作中,对秋收起义极少用失败两字,然而1975101日,毛泽东在度过最后一个国庆节时,艰难地支撑着身体,对身边唯一陪伴着他的护士追念起建立新中国所经历的革命往事,首先想到的就是1927年的秋收起义。

对于很多人来说,过去听到的秋收起义宣传,都是毛泽东领导起义时是如何英明正确,暴动后的战斗是如何胜利辉煌,结局又是率众满怀豪情的奔向井冈山。然而,从毛泽东本人口中讲出的秋收起义过程却大不相同:

 

这故事你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哪本书上都没有,即还是上井冈山前,秋收暴动以后,我们连打了几个败仗。人不断地跑,连师长都不辞而别了,人心乱得很。当时,就有人说还是算了吧,就这么几个人能顶什么用?有一天,队伍来到一个镇子上,大伙休息的时候,一群人又聚在一起谈论散伙的事。当时就有人问我:毛委员,凭我们这几个人,这几条枪,革命能成功吗?我对他们说:我们这几个人,这几条枪,用不完绰绰有余,愿走都可以走,不信,咱们有言在先,到庆祝革命胜利的那天,我们肯定死不光。’1949年开国大典后,我见了几个当时听过我讲话的人,没想到他们都还记得那些话。”[1]

 

毛泽东心中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语言平实,但彰显的却是理想信仰的伟大力量,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军,从失败走向胜利,靠的就是理想信仰的精神支撑。

老一辈革命前辈,闹革命,打天下的最初心愿是什么?

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叫: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这就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

 

(未完,待续)

Copyright 2011-2019 by www.nc81.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 地址:南昌八一大道418号电话:0791-86239870
联系及投稿电子邮箱:luntan81@163.com赣ICP备19000874号-1 技术支持 格网科技 浏览量:621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