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56年4月22日,国务院发布命令:为适应平时领导国防建设和战时指挥作战的需要,决定将原属南京军区建制的福建、江西两省军区划出,另行组建福州军区,直属国防部建制、领导;福州军区的领导机构,以原福建军区的领导机构改编组成。1956年7月1日福州军区在福州市正式成立。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皮定均、刘永生任副司令员,刘培善任副政治委员,黎有章任参谋长,廖海光任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除兼福建省军区外,辖江西军区和军区炮兵、工程兵、公安军及驻两省的陆军军、特种兵等部队,军区机关驻福州市。建制属于中央军委、解放军总部或其他部队的单位和一批医院、仓库、学校等,共计15.1万余人。
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动,1956年7月底撤销了建阳、闽侯、永安3个军分区,福州军区直辖5个军分区。8月,组建福州军区炮兵、工程兵、公安军领导机构。9月,成立福州军区工区指挥部。11月,着手组建守备部队。1957年4月10日,福州军区颁发裁减整编计划。这次整编,不含军区所属医院、汽车部队和代管的防空军部队、各类学校及国防军械仓库等单位,全区共裁减4.8万多人。5月1日,福州军区免兼福建省军区,成立福建省军区,以军区公安军机关组成福建省军区机关,公安部队改编为守备部队,福建的5个军分区和守备、边防、内卫部队划归其领导,同时撤销福州军区公安军领导机构。
1958年8月23日,福建前线部队奉命炮击金门,严惩国民党军。自7月下旬至9月上旬,一批航空兵部队、水面舰艇部队、海岸炮兵和地面炮兵部队先后入闽参战。8月10日,成立福州军区空军司令部。12月18日,海军福建基地正式成立。1959年后,又有大批空军歼击航空兵和陆军地面炮兵入闽轮战。1959年10月,组建3个守备师。
1962年6月,东南沿海紧急战备期间,组建了闽北指挥部。
1969年8月,军区工程兵机关缩编为军区司令部工程兵部。12月,组建福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撤销)。1974年2月,组建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后改为南昌陆军学校)。1982年7月,军区炮兵机关与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合并为军区司令部特种兵部。1985年6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合并整编大军区的命令,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合并,整编为新的南京军区。8月30日,福州军区机关停止办公。福建、江西两省军区和辖区内的野战军、地方部队及院校等,划归南京军区建制。韩先楚、皮定均、杨成武、江拥辉先后任司令员,刘培善、杨尚奎、周赤萍、李志民、江渭清、廖志高、傅奎清先后任政治委员或兼任政治委员。
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闽西农民暴动,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闽西红军第三路指挥部秘书、宣传队中队长。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一军团第四军第三纵队干事,第十二师秘书,连政治委员,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红十一师第三十二团政治委员,红二师第四团政治委员,红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率部夺取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出色的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前卫任务。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团团长,独立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一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指挥了著名的黄土岭战斗,击毙日本军“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官阿部规秀中将。后任中共晋察冀边区第一地委书记,冀中军区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察冀军区第一野战军冀中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委员。组织指挥了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平汉北段战役等。1948年后任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组织指挥了绥远战役,率部参加平津战役。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曾任北京市委常委,天津市委常委,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参加了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了朝鲜东线的夏、秋季防御战役,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和一级战斗英雄功勋荣誉章。1952年后,任华北军区参谋长兼华北军区党委书记,副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第一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参与组织指挥了1958年炮击金门,1959年西藏平叛作战,1960—1961年中缅堪境警卫作战,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和60年代中期开始的抗美援越。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6月至1988年3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文研究委员会主任。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勋章。
是中共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
叶飞(1914.5.7—1999.4.18),原名叶启亨,曾用名叶琛,军事家、政治家。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镇,生于菲律宾奎松省,是中国惟一具有双重国籍的开国上将。
叶飞幼年回国求学,求学期间开始参加秘密革命工作,1932年3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先后任福州军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海军第一政委,海军司令員
韩先楚(1913年2月 - 1986年10月),男,湖北省红安县(原黄安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上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首任军长,原中央军委常委,福州军区原司令员,兰州军区原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李志民(1906年7月9日-1987年11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湖南省浏阳县高坪区西坑村人。在革命生涯中,历任乡农协副委员长、游击队党代表、红军中队党代表、大队政委、团政委、军团卫生部政委、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抗大分校政治部主任、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分区政委、军区副政委、纵队政委、兵团政治部主任、兵团政委等职。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红一方面军长征、直罗镇战役、东征战役、西征战役、北岳区反“扫荡”、大清河北战役、平绥路战役、保南战役、正太战役、青沧战役、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察绥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兰州战役、宁夏战役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陕西军区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政委、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志愿军副政委、志愿军政委、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委、军委顾问、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组织领导部队剿匪和参加修建宝(鸡)天(水)铁路及屯田垦荒、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和秋季防御战、参与组织指挥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和金城战役、参与领导志愿军部队积极支援朝鲜人民重建家园、致力于军队院校教育事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建安(1907-1980)原名王见安,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黄麻起义。后担任红四军政委,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副指挥。解放战争时期是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东线兵团副司令员,参与指挥了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解放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历任第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纪委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皮定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军事家。抗战时期曾任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五、第七军分区司令员,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率领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突围中原,创下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
皮定均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军长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担任福建、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兰州、福州军区司令员等职。
廖志高(1913.05~2000.08.28),男,汉族,四川省冕宁县人。193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先后任四川工委副书记、川东特委书记,西康省政府主席、军区政委,四川省委第三、第一书记,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建省革委会主任、福州军区政委等职。
1982年2月,廖志高同志因病调回北京,任中组部顾问。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大代表,中共第八届(八大二次会议增选)、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朱绍青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华容赤色警卫队宣传员、司号员、司务长,红六军七师特务营班长,四师十二团分队长、排长、连长、营长。随红军参加洪湖苏区的反"围剿"战斗,保卫苏维埃政权。红军长征途中,先后率部担任强渡乌江、金沙江的战斗主攻,两破长江天险,为红军前进开辟道路,在战火中升任红四师十团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
任新四军四支队营长、副团长、军政干部学校大队长。1938年春夏之交,率部开辟含(山)和(县)地区,任含和地区前委书记、路东临时前委委员。1940年任新四军八团副团长、江北游击纵队参谋长。1941年以后任新四军旅参谋长、副旅长、旅长、旅党委副书记。率部与日伪军作战,越战越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解放了被日军奴役的人民。
解放战争时期
任山东野战军二纵队四旅旅长、四师师长、师党委副书记。1948年11月任华东野战军二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与指挥泗县战斗、宿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二十八军军长、军党委第一副书记,率部参加渡江战役,在龙稍港地区强渡长江天险,切断宁沪路,连克宜兴、长兴、吴兴,歼灭国民党军上万人。接着参加上海战役,担负主攻突击任务,在枪林弹雨中展开阵地战、街巷战,攻克了国民党军在刘行、杨行一线通往吴淞的要道,击破汤恩伯吹嘘的所谓"固若金汤"的淞沪防线,和兄弟部队一道解放了大上海。8月,随第十兵团参加福州战役,奉命正面攻击福州,歼灭国民党军4万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任二十八军军长、三十一军军长,执行福建前线防务和剿匪等任务。1961年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福州军区戈委常委、福州军区代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当选为中共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纪委委员。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龙飞虎(1915—1999),江西省永新县人,1928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团第八军六师七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军团保卫局侦察科科员,红一方面军保卫局侦察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八路军驻太原、南京、武汉、桂林、重庆办事处副官、科员、科长等职。国共内战期间,任共产党重庆谈判代表团总务处主任、行政处处长、毛泽东主席处行政秘书兼中央纵队一大队大队长、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二十八师八十二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二十八军八十二师副政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福建军区后勤部部长、福州军区后勤部部长、福州军区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杨尚奎(公元1905——1986年),曾用名杨上魁、老穆,兴国江背乡人。1928年参加革命活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苏区时历任乡支书,县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省委宣传部长。红军长征后,奉命坚持游击战争,系著名的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赣粤边特委副书记、书记等职。
建国后,长期担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兼江西省军区第一政委、江西省政协主席,以及华东局书记处书记、福州军区第三政委、江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他是党的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和四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程世清,1918年 5月出生,河南新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4年入党。红军时期任宣传员、分队长,宣传队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687团宣传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团长兼政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建国后任师政委、军委装甲兵干部部副部长、部长、装甲兵政治部主任、解放军26军政委、江西省革委会主任、省委第一书记、福州军区副政委兼江西省军区第一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党九大代表、中央委员。
王直,1916年7月出生,福建上杭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参加红军。1934年入党。红军时期任组织干事、指导员。参加了反“围剿”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战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宣传队队长、组织科科长、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坚持茅山和苏浙皖地区抗战;解放战争时期任旅政委、师政委;建国后任志愿军28军师政委、26军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副政委、福州军区公安军政委、福建省军区副政委、28军政委、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直是位将军画家,先后举办过四次个人画展和出版多本传统教育书籍
朱耀华,1917年11月出生,江西瑞金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3年入党。红军时期任红一军4团营青年干事、排长、代连长。参加了红军第一至五次反“围剿”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全过程;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15师6团连长、营长、团副参谋长、科长、特务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28军83师师长;建国后任第十兵团司令部作战处处长、28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福建省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六、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军委纪检委员。
谢家祥,1914年5月出生,江西瑞金人。1932年参加革命,1933年参加红军,1934年入党,参加了红军第一至五次反“围剿”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全过程。红军时期任红一方面军文书、指导员等;抗战时期任军委警卫营特派员,总政治部锄奸部干事、科长、教导大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热辽纵队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东北八纵师副政委、政委;
建国后任解放军45军政治部主任、志愿军54军副政委、军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第三政委、福州军区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
张力雄,1913年11月出生,福建上杭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入党,1932年参加红军。红军时期任连指导员,团政治处主任、政委。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任延安抗大队长、主任、太岳独立大队政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支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旅政委、江淮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建国后任西南炮兵副政委、解放军13军政委、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参谋长、云南省军区第二政委、江西省军区政委、福州军区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9年被评为全军健康老干部。
颜红,1917年11月出生,河南省信阳县人。原名颜振国。1938年9月在洛川参加八路军并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学习,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个人经历
在青少年读书求学时,受轰轰烈烈大革命的影响和熏陶,逐步接受革命思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担负农村宣传工作,参加成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活动,开始了早期革命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
颜红同志历任抗日军政大学六大队十一中队班长,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五营二十队副政治指导员、三支队干部队政治指导员、三大队二中队政治指导员、五大队三中队政治指导员,山东分局党校学员,山东省滨南地委宣传科长、剡城县委组织部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
颜红同志先后担任山东省苍马(应为藏马县,在山东省诸城市东南部,后将该县拆分成三部分合并到诸城、胶南、日照,原藏马县县城在现在的胶南泊里镇。-山东省诸城市赵廷义编注。)县委书记兼独立营政治委员,苍马(应为藏马县-山东省诸城市赵廷义编注。)、诸城县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山东省胶东军区滨北军分区独立二团政治委员,胶东军区七师二十团政治委员,华东十三纵三十九师一一六团政治委员,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八团政治委员,三十一军九十一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先后参加胶济路反击战、胶东保卫战和兖州、济南、淮海、渡江、淞沪、福厦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31军91师政治部主任,31军第92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3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82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8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70年12月至1973年11月任福建生产建设兵团副政治委员。1973年11月至1982年10月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82年任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
熊兆仁,1912年10月出生,福建永定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3年入党。红军时期任排长、闽西红军副大队长,参加苏区历次反“围剿”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战时期任连长、特务营连指导员、江北指挥部特务营教导员、参谋长、团政委、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苏浙皖边区司令部司令员、皖南军区副司令员;建国后任皖北军区副司令员、福建军区副参谋长、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福建生产建设兵团政委,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任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张显扬,(1915—2005)四川省通江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4团排长,连长。
长征中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任朱总司令的警卫班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排长,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13团营政治教导员。1941年1月被旅首长授予为模范干部的荣誉称号,并调到抗日军政大学高级指挥科学习;1943年转入中央党校学习,列席了党七大。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9旅25团副团长,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45团团长,太行军区独立第2旅副旅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第26旅副旅长,豫西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中原军区25旅旅长,豫西军区第5军分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15军43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43师师长兼云南军区昭通警备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9师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第15军副军长,武汉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何云峰,1922年1月出生,四川平昌人。1933年参加红军。1938年入党。红军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3军宣传员。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处宣传员、386旅团青年干事、指导员、旅政治部组织干事、巡视员、营教导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纵队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团政委、政治部副主任;建国后任解放军师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军副政委、解放军13军政委、成都军区副政委、福州军区副政委、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赵华青,1919年3月出生,山东茌平人。1937年加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党,同年参加山西新军;抗战时期任自卫队指导员、连长、营教导员、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政治处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副团长、团长、解放军13军37师副师长、军随营学校副校长;建国后任解放军副师长、师长。1954年赴苏联入伏龙芝、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回国后任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研究员、昆明军区副参谋长、福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李光辉,男,1912年生于湖南平江。1927年1月参加红军,1930年3月入党,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时期任红五军班长、指导员,红一军团民运干事。 抗战时期任团政委、分区副政委兼骑兵旅政委。参加了百团大战、张家口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独五旅政委,1947年10月任冀察热辽独立二师政委(后改为32师),1947年12月任陆军第48军143师师长,1949年8月任陵零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辽沈、平津和湘西战役。建国后任南昌步兵学校校长、解放军副军长、闽北指挥部政委、北京高等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顾问。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荣誉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江渭清
1930年任湘鄂赣红军独立师连政委。1931年任平江保卫队大队政委。1932年任红十六军七师团政委、独立二师四团政委。1933年任红十八军五十四师团政委。参加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反“围剿”。1935年任中共咏生(即平江)中心县委书记兼边区政委、湘鄂赣省苏维埃驻湖北代表团主任,中共鄂东南道委书记。1936年3月任中共西北特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37年5月任湘鄂赣军区人民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在湘鄂赣边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江渭清率部奋战在江苏大地、长江两岸,打击日本侵略军,历任新四军十八旅旅长、十六旅政委和苏南区党委书记。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一团参谋长、副团长,率部在高淳、当涂、溧水边界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41年初,任新四军皖南第一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旅长,率部在江苏南部地区参加反日伪军的“扫荡”、“清乡”,并击退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后率部到江都、高邮、宝应地区,领导开辟**根据地。1942年起,任十六旅政委、苏皖区党委书记、苏甫行政公署主任。1945年1月任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政委。参加过天目山战役和攻占金坛、高淳等战役、战斗。战争胜利后,任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1946年5月任六师副政委,兼中共苏中二地委书记,参加苏中战役。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参加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等战役。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八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加渡江战役。解放战争期间,江渭清先后担任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华东野战军第八兵团副政委等职,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涟水保卫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斗
解放南京后,任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1952年底恢复江苏省建制时,任江苏省委第二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1954年任江苏省委书记、中共中央上海局委员。1956年起,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兼江苏军区第一政委,南京军区第三政委、代理第一政委,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1959年任江苏省政协主席。1961年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1974年至1982年任省革委会主任、福州军区政委、江西省军区第一政委。1987年当选中顾委委員
周赤萍,江西省宜春县人。一九三一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军团团政治委员,电台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纵队一支队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第一旅政治委员,鲁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第三师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政治委员,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第七纵队兼辽北军区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政治委员兼湘西军区政治委员、中共湘西区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部副部长,福州军区政治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刘培善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游击大队青年干事,茶陵县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江西省安福县独立营政治委员,湘赣红三师第三团政治委员,湘赣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湘赣第一支队政治委员,独立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政治委员,苏北指挥部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第一师二旅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十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副政治委员,福建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傅奎清
1937年10月参加中共秘密工作,任中共英山县委地下交通员,负责与罗田、霍山等地的交通联络。1938年8月至1939年夏在英山县金铺区负责党的组织工作。1939年9月起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政治处民运干事,1939年12月起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教导队学员,学习三个月,1940年3月起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教导队2队副政治指导员,1940年5月起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2团1连政治指导员。1940年8月起在新四军第4支队医院休养。1940年10月起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2团8连政治指导员。1942年8月起任新四军第2师6旅18团(原2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1942年12月起任淮南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3年3月起任新四军第2师5旅兼淮南路西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5年4月起任新四军第2师5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在安徽巢(县)无(为)和淮南津浦路西地区参加抗日游击战争,在定远县柏家圩伏击日军和黄庄歼灭伪军有功,被团长、政委授予头等奖。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5月起任新四军第2师5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1947年5月起任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20师58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1949年3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5军74师220团代政治委员,9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5军74师220团政治委员。参加了苏中、宿北、孟良崮、莱阳、淄川、邹县、兖州、淮海、渡江等战役。在攻克兖州城中,任团副政治委员,所属团为主攻团之一,他跟随突击连攻入城内,负伤仍继续坚持战斗,直至全胜。曾在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中,率部于大王庄与兄弟部队一起歼灭号称“英雄团”的国民党军第33团大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5军74师220团政治委员。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5军74师政治部副主任,1951年6月至1952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5军74师政治部主任。1952年3月至1953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兼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党务科科长。1953年4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4月至11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组织部副部长。1953年11月起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69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58年回国。1964年1月至1966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3军政治部主任。1966年2月至1969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3军副政治委员。1969年2月至1975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3军政治委员。1971年8月至1977年11月任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75年10月至1977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1977年12月至1980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80年12月至1985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书记。1985年6月至1990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副书记。1988年4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江拥辉,江西瑞金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一军团保卫局科员、师特派干事,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营教导员,滨海军区团长,东北民主联军副师长、师长,第十三兵团军参谋长。参加了午城井沟、陆房突围战斗和临江、辽沈、平津、渡江、广西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军长、军长。回国后,历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沈阳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