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情怀

八一情怀

您的位置: 首页 > 八一情怀

擦亮八一品牌 传承红色基因 ——编著《南昌起义史料札记》几点思考

来源:八一精神研究会 编辑部 日期:2022-02-25

擦亮八一品牌  传承红色基因

——编著《南昌起义史料札记》几点思考

                       周根保

 

 

  《南昌起义史料札记》(原名《南昌城头的枪声——研究南昌起义史料札记》),中央党史出版社,于20222月出版了。

笔者十分振奋!

  这是中央党史出版社领导及该书编辑认真负责的结果;

  这是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同仁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本书出版之际,为了帮助读者对本书了解,下面说说,当时编辑这本小书的一些思考。

  第一、我为什么要编著这本书?

  笔者于2002年从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岗位卸职,被地方领导邀请参加南昌八一广场改造领导工作,专职负责对八一起义研究;

      2010年,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在南昌成立,笔者任执行会长。

  基于上面两个原因,笔者开始对八一南昌起义史料,进行研究。

  近二十年,笔者研读南昌起义史料,深深感到:

  南昌起义是一部无言大书,阅读这部大书,不仅使读者对革命前辈腾生敬意,更是一次信仰的洗礼,斗志的激励,血性的提升,动力的催生。

  南昌起义发生在南昌,作为一名长期在南昌工作和生活的老退役军人、老共产党员,有责任、有义务,把南昌起义这段辉煌历史,用南昌市一名普通读者的话语,讲好这个“八一的故事”。

  从2013年至今,十余年中,笔者曾写过关于八一南昌起义十余篇文稿,除第一篇《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2014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外,其他均以“内部交流,免费赠送”问世。

 

  时至2018年,许多笔者熟悉的南昌起义的后代,对主流媒体推出的一些文艺作品,向笔者提出不少质疑……

有的则直接向笔者发问:你们是南昌起义研究的机构,为什么不发点声音?

  一个民间团体,怎么能让主流媒体,发出不同的声音呢?

  如何把我们的研究成果,通过正常渠道,反映出来?

  笔者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讲话中,深受启发,萌发了编著此作的创意。

  但当我把本书写作意图,与一位文艺界有水平、老革命后代的好友,交流创作意图时,得到的回答却是:

  “没人看。”

  我说:

  “写给你们这一类读者看。”

  回答是:

  “我也不看。”

  这是亲密好友的实话。

  怎样使南昌起义的宣传,做到既要有意思,又要有意义?

  直面的问题是:

  既要把我们研究会近十年的研究成果反映出来,又要力争“有人看”。

  这是笔者编著此书构想。

  尽管笔者一直在部队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尽管笔者并不擅长文字写作,在研究会同仁们的鼓励支持下,2018年间,终于颤颤巍巍,开始了本书编著……

  南昌起义的故事,人们已耳祥目熟了;此书的编著,除在原有八一起义研究基础上,作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外,还应针对当时社会对南昌起义一些不同声音,说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为达到这一目的,笔者编著此书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二、本书编著中,重点突出什么问题?

  对历史事件的研究,并不是对历史的重新展示,而是通过分析和概括,对历史的回望,寻找我们对今天的启示和教益。

  为此,笔者采取了“堪怀”的形式,从以下三个方面浓缩我们的思路:

  一是用“在纪念碑前的追寻”为题,对第一枪,为什么在南昌城头打响?作了一些新的注释。

  对南昌起义历史背景探究中,过去,史学家对大革命的失败主因,多是从中共党内,从自责的角度做文章。

      2021年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中指出:

  党的二大“通过决议案,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1]]

  本书在分析南昌起义国际背景中,鲜明指出: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形势误判,是导致大革命失败和南昌起义的主因。”[[2]]

  本书在分析南昌起义爆发的国内政治背景中,则引用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讲话中,对党发动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面临“赶尽杀绝”,中国革命“命悬一线”的严重危急关头,“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武装就不能战胜武装的反革命,就无法担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科学论述,[[3]]。第一次从党的初心、党的使命、党的担当,揭示了南昌起义的紧迫性、必要性,阐明了南昌起义是共产党人在敌人屠刀下的第一次重大政治觉醒。说明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昌起义领导,敢于担当,勇为人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南昌起义发动的政治基础。

为了讲清第一枪,为什么在南昌城头打响?本书详述了第一枪,在南昌城头打响的直接诱因;详述了党中央对南昌起义决策的曲折经过。

  书中特别叙述了以周恩来为首的南昌起义前委,抵制了共产国际的错误主张,说服了张国焘阻挠南昌起义的错误意见,独立自主,作出了南昌起义“还是干”决策的经过,展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共产党人的政治勇气和敢于担当的英雄气概。

  二是用“军旗下的沉思”为题,对南昌起义全过程,作了客观的全景式记述。   

  萧克上将是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老战士,他不仅亲自主持撰写了《南昌起义》一书,而且四次到八一起义纪念馆。他谈到宣传八一起义时说:“不要唯上、唯权威、唯定论,更不要颠倒是非。”“要有秉笔直书的精神。”

  本书围绕“南昌升起的军旗,是怎样插到井冈山的?”这一主线,分三个层次,客观记述了:

  ——打响第一枪的那些事;

  ——南下广东的那些事;

  ——挥师转战上井冈的那些事。

  客观记述了南昌起义“从胜利至挫折再到走何新生”的全过程。

  史学家们,大多把南昌起义的句号,划在潮汕失败后的流沙会议上;自然评价南昌起义,只能把视野放在起义“第一枪”历史意义上,而忽略了一个伟大的史实——

  起义军主力失败,但起义军并没有全败!

      270个日日夜夜千里转战史表明:

  南昌起义的旗帜没有倒!

  南昌起义的火种没有灭!

  南昌起义的队伍没有散!

  朱德在三河坝率部突破重围,创造了一条和毛泽东相同的革命新路——走上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武装斗争的道路,开创了新的斗争局面。

  历史虽然不能重复,但种种隐秘的细节,通过历史的沉淀,真相终会大白……

  这是本书编著的一个重点。

  三是用“纪念广场的回望”为题,围绕“什么是建军大业的基石”这一主题,阐述了对南昌起义“功在第一枪、功在上井冈、功在铸军魂”的历史意义。

  书中围绕“听党指挥,坚定信仰,是建军大业的基石”这一主题,详细叙述了:

  ——两位伟人,讲述的“只有从我这里才能听到的故事”;

  ——两支起义队伍,演绎了几乎相同的“上山”故事;

  ——“朱毛红军”的诞生,诠释了一个伟大真理的论述。

  会师广场的堪怀,两位伟人那两双有力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凝视,把人们目光自然引导到90年前,发生在中国革命史上那伟大的壮举……

      19612月,朱德视察八一起义纪念馆,在井冈山会师的油画前,静静地凝视了很久,深情地说:“起义部队到了井冈山,和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力量壮大了,更重要的是开始找到了开展武装斗争的正确道路。”[[4]]

  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史实证明:朱毛会师,不仅是两支部队的会合,更鲜活表明:

  南昌起义,功在第一枪;

  南昌起义,功在上井冈;

  南昌起义,功在铸军魂。

  习近平总书记,把南昌城头的枪声,称颂为“党史、国史、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其意义绝非仅限于军事上的意义,它庄重表述了南昌起义,更是共产党人一次信仰的洗礼,是中国共产党走向伟大复兴圆梦的领导地位的开端。

  第三、本书编著中,需要说明的几件事

  (一)本书编著的初衷: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

笔者撰写本书,是一个老军人、老党员,在发挥余热的旗帜下,学习、落实习总书指示,为了讲好八一故事,还原南昌起义历史原貌,正本清源,擦亮八一品牌,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尽一点微薄之力。

  这就是本书编著初衷。

  (二)本书内容的选择:

  本书为了不太使人生厌,老调重弹的话,尽量少说;

  大家都熟悉的事,尽量少写;

  对有些同一件事,笔者看到不一样的说法,笔者又无从考证,按照宁缺勿泛的原则,本书尽量作了回避或模糊的处理。如,“九江会议”、“南昌起义是谁首倡”等。至于“八一精神内涵”,不在本书编著范围内,采取了点到为止的方法处理。

  (三)笔者的期盼:

  限于笔者水平和所阅读史料有限,本书在事实和观点方面错误是难免的,恳请读者赐教。

 

  (作者系原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执行会长,原南昌军分区司令员)

 

 

[[1]] 《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岀版社2021年版,第16页。

[[2]] (《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岀版社2021年版,第9页。

[[3]] 《人民日报》201782日。

[[4]] 南昌市史志办公室、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建设风云录》,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

Copyright 2011-2019 by www.nc81.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 地址:南昌八一大道418号电话:0791-86239870
联系及投稿电子邮箱:luntan81@163.com赣ICP备19000874号-1 技术支持 格网科技 浏览量:622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