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红色文化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王杰精神丨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日期:2022-01-11

作者:高骏峰 凡春龙等责任编辑:杨凡凡

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习近平

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高骏峰 凡春龙 通讯员 白俊峰

56年前,爆炸声处,一名23岁的士兵用自己的身体,保住了12个同样年轻的生命,践行了他在日记中写下的誓言。随着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广为人知,他的那句誓言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王杰,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一个让党和人民永远铭记的英雄,他用自己的宝贵生命践行了军人的崇高使命,在人们心中矗立起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初冬时节,笔者来到苏北大地,走进王杰生前所在部队—第71集团军某旅,追寻王杰的成长足迹,从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面面锦旗中,感悟王杰精神的价值和时代内涵。

“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不能丢。”走进第71集团军某旅“王杰事迹陈列馆”,王杰扑向炸药包的雕塑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8个大字映入眼帘,无畏的身姿、坚毅的眼神,正如他当年舍己救人的那个瞬间。

1965年7月14日,时任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的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突遇炸药包意外爆炸。危急关头,他奋不顾身扑向炸药包,掩护了在场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全,壮烈牺牲。

展柜中,陈列着王杰牺牲时所穿的衣物,英雄的鲜血已化为黑褐色的斑驳印记。讲解员告诉笔者,如果当时王杰选择向后仰倒,就能避开爆炸形成的最大杀伤角,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坚定前扑,把“生”留给了别人。

是怎样的信念和意志,造就了王杰的壮举?

答案,就藏在他写下的文字里——“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

王杰牺牲后,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10多万字的日记,里面记录了这位英雄成长的心路历程。细细捧读,清晰可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等如今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她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她的人民选择向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为宣扬王杰同志的英雄事迹,当时的解放军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等单位专门发出通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中央媒体连续发表社论,王杰生前所在部队报告团分赴各地巡讲,全国上下掀起向王杰同志学习的热潮,“两不怕”精神、“三不伸手”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时至今日,人们对这名革命战士的尊崇与追怀依然纯朴炽烈。

2017年12月13日,习主席来到“王杰班”视察,在详细了解王杰生平事迹后感慨地说:“我小时候就知道王杰的故事,王杰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习主席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军队是要打仗的,打仗就要有打仗的样子,就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习主席的教诲和嘱托,滋润着全军官兵的心田,凝聚起奋斗强军的无穷力量。

英雄事迹感人至深,精神传承血脉赓续。

第71集团军某旅领导告诉笔者,在这个旅,每年新兵入伍,做的第一件事是参观“王杰事迹陈列馆”,学的第一首歌是《王杰的枪我们扛》,上的第一堂课是“弘扬‘两不怕’精神,当好王杰传人”,看的第一本书是《王杰日记故事选》,开的第一个班务会是讲如何传承王杰精神,写的第一封家信是汇报学习王杰精神的感想,以此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官兵把“向王杰学什么、我该怎么干”变成具体行动。

近年来,“90后” “00后”青年官兵逐渐成为军营的主体力量,他们学历高、思想活跃,在学习王杰精神过程中,难免有人提出不同见解:“未来战场,哪还有短兵相接拼刺刀,单靠不怕苦、不怕死就能获得胜利吗?”“在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在不打仗的和平环境,‘两不怕’精神还体现得出来吗?”……一个个问号,让该旅党委意识到,“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他们大力培塑官兵逢敌亮剑、敢打必胜的血性胆气,使王杰精神融入教育课堂、嵌入练兵备战、进入官兵头脑,不断推动王杰精神在强军兴军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枪本身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该旅退役老兵、侦察营原四级军士长杨国军走进班排,结合自己的战斗经历,与大家分享感悟,新兵们听得入迷,似有所思。

一场红蓝实兵对抗演习,杨国军奉命深入“敌”阵地核心部位潜伏侦察。这是令人煎熬难耐的92小时:“敌”大规模搜山进行了7次,小队巡查最多时5分钟来了4组,杨国军不能乱动,补给用完了,只能咬牙坚持……正是凭着这股劲头,他发回情报信息360余条,将“敌”指挥所、炮兵阵地、通信枢纽等重要目标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战士绝非生来英勇,而是百炼成钢。“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要让官兵首先从思想上走进战场。”该旅结合主题教育广泛开展“三信一书”活动,组织书写告别信、嘱托信、慰问信和请战书,引导官兵正确面对战争、认识战争、思考战争,激发血性斗志。

作为王杰精神传人,该旅官兵争做王杰式的好战士,把精武强能、备战打仗的责任扛在肩上,平时训练不怕苦、上了战场不怕死,部队战斗力建设突飞猛进,近年来先后取得战区陆军指挥所演习考核第一名、陆军“精武-2018”比武竞赛总评第二名、“铁甲奇兵-2019”比武竞赛陆军参赛单位总评第二名等好成绩。

在第71集团军某旅,每天都会看见这样的场景——

“王杰广场”上,战士们整齐列队。连长呼点 “王杰”,百余名血气方刚的年轻官兵齐声应“到”。

点名结束后,熄灯号响起,“王杰班”班长将王杰的被子轻轻打开、铺好,让老班长与战友们一起进入梦乡。

半个多世纪过去,王杰早已离开了世界,却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在这里,王杰仍然鲜活生动;从这里,王杰精神走向全国全军。

“这次演训,我们分别成立了‘王杰班’突击队和党员突击队,让官兵们在比学赶帮超中摔打血性胆气,进一步激发练兵备战热情……”笔者来到王杰生前所在连时,指导员戴凡博正在与“雷锋连”指导员侯伟通电话,两人正在探讨如何在大项任务中运用优良传统激励官兵。

戴凡博介绍,近年来,他们与西藏军区詹娘舍哨所、北部战区三角山哨所以及 “董存瑞班”“雷锋连”“杨根思连”等单位建立了共建机制,在相互学习交流中,深化教育培育,拓宽建设思路,强化责任担当。

缅怀学习先辈、感悟英雄精神。采访时正值周末,尽管天气不佳,但王杰烈士陵园里仍有很多游人。据陵园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前来瞻仰纪念王杰烈士的人越来越多,仅去年一年就超过了4万,其中不仅有军人,还有地方群众,不少家长是带着孩子一起来的。“看得出来,这位共产主义战士一直活在人们心中。”

当年被王杰救下的民兵李彦清,也加入了学习宣扬王杰的行列,与友人共同筹建了“王杰精神研究会”。“王杰精神研究会”现任会长、邳州市王杰中学校长宋端凯告诉笔者,当年他接手学校时,学校硬件条件并不好,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学生学习热情也不高。对此,他组织老师学习王杰同志的“三不伸手”精神,激励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老师的劲头上来了,学生就有了精气神,学习成绩提高得很快。如今,随着王杰中学的名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我们学校了解王杰的英雄事迹。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宋校长说道。

何止一个王杰中学。此次采访,笔者几乎一路都与“王杰”为伴:王杰小学、王杰幼儿园、王杰部队公交站、王杰派出所、王杰烈士纪念馆……这些地方或大或小、或安静或喧闹,在无形中挺立起一个个价值坐标,使王杰精神与其他精神一道,共同构筑成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支军队追求崇高的精神底座。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王杰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做新时代王杰式的好战士

■宋军林

苦,大劳,谁愿意吃?死,命殒,谁不惧怕?

然而,有这样一名战士,他争着吃苦,疲累的时候“心里也很高兴”;他毫不惜命,面对意外燃烧的导火索,不假思索扑向炸药包。他或许不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两不怕”精神便从此在革命军人的心中引发共振、荡起涟漪。

他叫王杰,一名牺牲时仅23岁的年轻士兵,一名军龄仅4年的虎胆英雄。

王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事迹并没有被岁月“雨打风吹去”。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表彰为“模范共青团员”“一级技术能手”……档案无言,笔墨有情。一张张手写的奖励卡片,字里行间流淌着王杰的热血、汗水。

哲人有言:“巨大勇气的背后,都有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高尚原因。”王杰为何“两不怕”?他10万多字的日记里,这句话应该是那个“高尚原因”—“为了党,我不怕进刀山入火海;为了党,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甘心情愿。”

“假如有人问我:你的幸福是什么?我一定告诉他:是鲜红的军旗上有我的血!”其实,对于一个个像王杰这样的军人来说,“两不怕”绝非空洞浮夸的口号,而是以命相搏的行动。强敌面前,多少勇士亮剑出征;灾难面前,多少战士上演“最美逆行”……回望我军辉煌战史,哪一次冲锋不充满着“两不怕”精神的豪气,哪一次胜利不闪耀着“两不怕”精神的光辉!

军人也是血肉之躯,军人的生命也同样宝贵。然而,军人之魂,早已超过了生存本能和趋利本性。军人之所以“两不怕”,是因为军人无私、无怨、无畏、无悔,是因为军人心里有祖国、有人民、有责任、有担当。而正是这一个个“无”、一个个“有”,才使军人有了争创一流的锐气、敢打敢拼的胆气、不怕牺牲的豪气。

“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优良传统既靠历史的继承,也必将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新的战争和斗争特点告诉我们,新时代发扬“两不怕”精神,不仅体现在敢打敢冲、不惧生死上,也体现在智勇双全、科学高效上。给“两不怕”精神增加知识底蕴、插上科技翅膀、拓展信息含量、植入创新基因,才能使它的时代内涵更加丰富、当代价值更加凸显、实践特性更加鲜明。

“有时候,我们不是在唱一首歌,而是在怀念一个人。” 新征程上,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让我们唱响《王杰的枪我们扛》这首歌,缅怀英雄王杰,赓续王杰精神,澎湃起“不怕苦”的滚烫激情,屹立起“不怕死”的凛凛风骨,做新时代王杰式的好战士!

(作者单位:第75集团军某旅)

近年来,第71集团军王杰生前所在部队持续开展“三信一书”活动,即书写告别信、嘱托信、慰问信和请战书,以继承发扬王杰精神,激发血性斗志。2021年10月,即将奔赴任务一线的政治教导员马东波给妻子石圆圆写了一封情感真挚的告别信。征得他的同意,我们将这封信稍加整理刊发出来。

——编 者

为国家和人民而战,是我的骄傲

亲爱的,我们结婚已有6年,而相聚在一起的日子总共只有6个多月。聚少离多的生活,让家庭重担几乎都压在了你一人身上。但与你通电话时,你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却是:“家里一切安好,你不要担心。”每次听到这话,我都不知如何开口才能不让你听出我的歉疚或哽咽。

女儿已经5岁,但似乎已经懂事了。上次通话即将结束时,她没有再哭喊“爸爸,回来”,而是像个小大人似的让我“注意身体”。我不知道是不是你教她这样说的,我为她的懂事感到开心,但笑着笑着,眼泪就出来了。希望她能够原谅我作为父亲的失职,终有一天,她会理解我今天的选择。

亲爱的,我多么希望与你一起抚养女儿成人、一起陪伴在父母身旁共享天伦之乐,但迄今为止我只给了你6个月,对你们,我深感亏欠太多太多。但前方就是战场,我给你们的也许只有这6个月了。

我不后悔,更不害怕。

我身上穿的,是绿色军装;我的身后,是千万个要守护的幸福家庭;我的单位,是王杰生前所在部队;我的天职,是能打仗、打胜仗。所以,面对战争,我最不怕的,就是苦和死!

我们都懂得一个道理:国不宁,家何安?自从穿上军装那天起,我就时刻告诫自己,作为军人,头顶的帽徽始终提醒我守住听党指挥的魂,身上的迷彩让我牢记献身使命的根,手中的钢枪告诉我守住生来为战的本。能够为国家和人民而战,是我的骄傲。我不后悔成为一名军人,不后悔踏上沙场。我也希望你能以我为荣,并告诉女儿,她的爸爸是一名保家卫国的英雄。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凡春龙整理)

图片来源:《解放军画报》资料库、白俊峰

 
Copyright 2011-2019 by www.nc81.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 地址:南昌八一大道418号电话:0791-86239870
联系及投稿电子邮箱:luntan81@163.com赣ICP备19000874号-1 技术支持 格网科技 浏览量:622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