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

您的位置: 首页 > 红色文化

向您致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

来源:《八一精神论坛》编辑部 日期:2020-12-28

 

 

 

您致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

 

 

 

周根保  

        

 

                         

 

           

 

         开场白

   

    “伟大中国共产党万岁!”的标语,随处可见。

     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伟大在哪里?

     却并不是人人都能说明白,尤其是年青人,对中国共产党伟大,有不少人是迷迷糊糊……

     前一段,不少有钱、有权的人,千方百计,把自己的子女弄到西方去;把在中国弄到的钱财,匆匆转移到国外去……

    说明这些人:对共产党的政治前途,缺乏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感到迷茫……

    尽管宣传部门,反复组织了“四个自信”的教育;尽管各级党的组织,每年都在进行党的传统教育,但仍有不少人、尤其还有部分共产党领导干部,对共产党的“伟大”,仍存在不小模湖认识。

笔者不是理论工作者,更不是党史专家,无力一一从

党的领袖的伟大;

党的决策的伟大;

党的政治、思路路线的伟大;

党的成长发展史的伟大……

来阐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的道理;

(权威部门,也已作规定:凡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出版,均要向国家重大题材办批“报备”。)

本文仅从笔者,半个世纪的所见所闻,亲历的那些人、那些事,说说自己对“伟大的共产党人”的一些感悟:

 

这里说的,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大人物;

但若细细品味,你会发现:

在他们身上的这些“平凡”事,却是折射了一个伟大的真理……

 

首先从对笔者影响深远的那些老红军、老八路、老党员中的那人、那些事说起:

 

 

上篇: 见微知著:

           中国共产党人的好传统,好作风,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

 

笔者出生在农村,十八岁才初中毕业,走出农村,进入人民解放军的队伍……

 

笔者十分荣幸,在军旅生涯中,遇到几位老一辈共产党人,他们身上表现的共产党人的好传统,好作风,激励了笔者一辈子……

 

 

之一:

         老红军徐光友:在机要队讲述的“第一课”

 

笔者人生最大的幸运,初中毕业后,考入了福州军区机要队,成为一名机要学员。

    按照学校规定,入校第一年,需要下部队当兵锻炼一年;

下部队前,首先要前进行一个月的入学教育。

开学给我们上第一课,竟然是赫赫有名的老红军、徐光友校长!

这位老红军,给笔者上的“第”的印象,笔者记了辈子。

徐校长的“第一课”讲的那些话,半个多世记,都在笔者耳边鸣响……

 

     徐校长是放牛娃出身,十三岁参加红军,打了许多仗,留下满身伤疤,他走路一拐一拐,就是战场留下的记忆……

他虽不算高大魁梧,但浑身充满老军人的勃勃生机。

他让笔者记一辈子的话——

 

你们是未来部队机要队伍一员,机要人员首要条件,是对党忠诚,听党的话,为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要敢于牺牲自己的生命。

“对党忠诚,听党的话”,这是每个合格军人的政治灵魂

这是笔者记忆最深刻的话。

 

一番开场白后,他在讲台,卷起袖子,讲起了自身当年当敢死队员,一场场战斗的故事……

 

让笔者记忆犹新的,是他讲军人作风的那段话:

 

军人与老百姓作风的区别在哪里?

他说着,从衣袋掏出一块手帕,丢到讲台下:

“老百姓,就是这样慢吞吞地拾起来,抖几抖,才慢慢放到口袋;而军人呢,是立马弯下腰,迅速拾起来,飞快塞进口袋……”

他边讲,边在讲台上做着拾手帕的动作,令大家满堂大笑。

 

一个多小时的讲课,没有大道理,没有豪言壮语,讲述的全是“一个当兵人的必须”,全是这位老红军自己战斗的经历。

 

一年过去,19667月,我们回到了学校,正准备转入机要专业学习;

从北京吹来“文化大革命”的信息,地方大专院很快闹腾起来,停课闹革命的旋风,很快也卷入军队院校中……

学校广播,开始播放“造反有理”的歌曲,学校办公大楼,贴满了“打倒三反份子徐光友”的大字报……

在一次全校召开的“批斗三反份子徐光友”的大会上,笔者看到当年威风凛凛的徐校长,被“造反派”挂上“三反份子”的牌子,站在台上,……

当主持人高呼:叫“三反份子徐光友,交待三反罪行时”,徐校长抬头往台下看看后,说:

“我十几岁出来参军,打了一辈子仗,没有共产党,哪有我徐光友的今天,我徐光友有缺点、有错误,你们可以批判,但我不是三反分子。”

这是徐校长的真心话,尽管是在那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政治气氛下,徐校长的尊严受到污染……但笔者看到,徐校长处处显得自信,显得坦然,不愧是老将军的风度。

还是当年给我们讲课老红军的那番自信、那种神态……

笔者至今清晰记得,在一个刮着阴冷寒风的早上,天空飘着细雨,笔者晨跑来到办公室前,看到一位穿着旧军服的老军人,拿着大扫把,正从容地把散落在地上的枯叶,扫到一起……

笔者跑到跟前,看到扫地老军人,正是我们崇敬的老校长徐光友!

徐校长那种对时局保持清醒,对党充满信赖的政治本色,在文化大革命的逆流中,更显出“大雪压顶不弯腰”的豪气……

对党的坚定信仰,在任何逆境中不弯腰,这是笔者对老红军徐光友的终生印象……

 

1969年,笔者毕业了,被分配到部队基层工作;不久,从机要队同学那里,听到了“徐校长已获升北京军区副政委岗位”的消息……

笔者再也无缘,再能见到这位对笔者人生第一个启蒙者,但这位老红军的印象——共产党人的形象……

影响了笔者一辈子……

他给笔者上的“第一课”,至今记忆犹深:

老红军、老党员的印象,已成为笔者终生活生生的榜样……

之二:

         皮司令到营里检查工作

 

197312月,笔者在步兵第253团第1营任营长。有一天上午,突然接到刘团长电话:

“皮司令马上到你们营。”

昨天听说,皮定均司令员到了团里,营里正开始做迎检准备工作……

准备还未展开,他就要来了。

我立刻跑步到营部门口,看到一部崭新的吉普车,已开进营部大操场。

随着车门打开,车上走下一位精神满满的中年首长。

随后赶到的刘团长,向皮司令介绍了笔者。

我向皮司令敬礼后,正准备作要介绍,皮司令把手一挥:

“走,看看你们营区。”

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当走到操场中心,他停下,定眼四下望望,指着操场东南角那个小山包,回过头对我说:

“把这个土堆平掉,操场不更广阔了吗?”

刘团长马上回答:

“是!”

皮司令要去哪里看,谁也不清楚。

 

走到一机连伙房边,他说:

“你们连磨豆腐吗?看看你们磨子。”

进到厨房后,看到磨子早上刚刚用过,洗得干干净净,回过头,冲着我说:

“要保证战士吃上豆腐,这是好东西。”

下面,转到猪栏,他问我:

“这个连的母猪,有几个奶头?”

我冲着旁边的饲养员问,他也答不上来。

皮司令接着说:

“母猪奶头多,生的小猪就多。”

他见栏里猪,都长得肥肥的,躺在那里,懒洋洋地晒太阳,似乎还算满意。

 

又到三个步兵连营区转,到二连营房旁,连指导员,见来了大首长,跑过来向皮司令敬礼……

皮司令转过身,冲着刘团长说:

“你都把兵训成锣旋型了……”

刘团长没有接话。

刚才二连指导员敬礼时,因身子晃动,不符合敬礼动作的要求

接着又到连队菜园。

看到一炮连一块在半山坡的菜地,依地势整成梯田式,菜长得绿油油的,菜地也一层层,修理成梯田式,皮司令流露出似乎满意的神色。

我忙汇报说:“这个连长史江,是山西人,去年假回来,就把菜地整成老家梯田这样子。

史连长在一旁,接着说了,这样修整后,水土不易流失,管理方便。

皮司令点了点头。

 

又到一连营房前转了一圈,皮司令从地上拾起一块河罗石,交给我说:

“营房前铺上河罗石路,战士进出就不沾泥土。”

我立即回答:

“是,首长。”

 

在营区转了一圈,没听汇报,也没作什么指示,见到什么就说什么。

自然,他要看什么;

到哪里,他心里有个谱。

 

蹬车走前,只丢下一句话:

“今年春节初一,我再来看。”

 

紧紧张张,近两个来小时,刘团长似乎比我还紧张。

据说,这位首长,到哪里视察工作,不批评,就是表扬;

但他要批评,只批在场职务高的领导,对下面工作的同志,从不乱指责……

 

如何落实皮司令指示?

大年初一,他真的会来吗?

 

当时有三个难题,摆在笔者面前:

部队即将缩编,五个连要减成三个连,部队人心浮动,如何组织这支平山头的力量?

当时,连营干部都偏老,都面临一个去留问题,落实皮司令指示,如何调动大家积极性?

当时部队已风传,85师要与84师换防,84师将调防山西,85师将调到84师驻地田,88师将从江西调到我们驻地连江。

部队在即将调防前,大整营区,有必要吗?

 

动员工作,摆到我任职不足两年的“小营长”面前(当时笔者才27岁,又直接从副指导员岗位提拔上来,自然不具号召力),真的难度不小。

经过一番思考:笔者经与营里几位老同志商议,采取了两条措施:

 

一是组织预提班干(营级权限只有提升正、副班长),组织一个学习班,上午搞一、两小时学习,其余时间去平山头。白天干,晚上也挑灯夜战。

这些骨干力量,还真顶用,不到半个月,真的把操场旁的小山坡,平掉了。看到平平坦坦的新操场,笔者有一股说不出感动……

接着,组织大家,到营区旁边的河边拾河罗石,铺设营区石子路。

骨干们干开了,其它战士也都跟上来……

营区内一条条河罗石路,一周不到,就铺设起来了。

 

二是充分发挥老山西炮连史清江连长作用。这个连长,尽管年龄偏大点,但工作踏实,干什么跟战士一齐上。他理解我这新上任营长的难处,主动表态,我们连先弄好。

很快,一炮连菜地全搞成梯田式菜地,为全营树立榜样。一炮连搞好,其他连队,当时很有怒言的几个连长,也跟着干起来……

 

这年春节,早上九点整,师、团首长,都来到一营路口……

 

皮司令的吉普车,九点过一点,真的准时开进了营里大操场。

他一边向他敬礼的师团领导回礼,一边往原来的山坡处走去,只淡淡地问了一,紧跟在他身后的笔者:

“这样比原来好吧?”

我回答:“像一个新的操场。”

 

皮司令仅点点头,就往菜地里走去,看到修整后梯田式菜园,只说了一句话:

“小营长,带我们上山,看看你们的训练场。”

……

 

个小时后,皮司令领头,又回到营区转了一,看新铺设的石子路,只说一句话:

“部队换防,把营区整修好,这是我军老传统。

 

说完,他竟走进一连一排的住房,在排长桌子边的凳子坐下,拿出自带水,一边喝,一边问身边师、团领导:

“你们学过最近中央两报一刊的社论吗?”

     “有几段?文章讲了什么?"

     皮司令的话题,又转到部队政治工作上来

 

     笔者立即把身边报架上登有那篇社论的报子,撤下来,递给王师长手中……

王师长作了简短回答。

皮司令接话:

“要叫战士多看新闻,多学毛主席最新指示。”

 

片刻,起身要走了。

车子已开到一连连部门口。

皮司令向王师长发话:

“走,去你们师部看看。”

皮司令向陪同的团领导和营连干部,招了招手,钻进吉普车,向师部出发了。

……

 

几年过去了,皮定均到我们营两次检查工作的情景,历历在目。

共产党人的老传统,人民军队的老作风,在皮定均的两次视察中,作了生动的诠释!

 

 

 

之三:

         刘伯承夫人汪荣华到赣州

 

1996年秋,笔者在赣州军分区任司令员,有一天,负责接待工作的同志,来电话告诉我:

“刘伯承夫人汪荣华,住到了我们分区的赣州宾馆。”

笔者喜出望外,匆匆从外地赶回赣州。

笔者曾在19829月,从团长岗位,离职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完成班,进修两年。在两年学习中,听到太多刘伯承的故事。

当时,刘伯承的家,还住在军事学院西南角一个小山头上,山下有一条宽宽的水泥路,通往他的独立住宅,这条不足1000米的水泥路,两旁长满四季常青的花木,非常安静,这里似乎无车辆通行,行人也极少,是散步极好去处。

两年学院期间,凡有空,笔者都在这里流连忘返,有时上下来回几趟。

听老同志告诉:路的尽头,住的是赫赫有名的刘伯承夫妻。

可是,两年过去了,笔者从未见过这扇神秘的大门启开过,只是在学员散步、闲谈中,听到不少刘伯承及夫人的故事。

今天能见到刘伯承夫人汪荣华,真是难得机会。

当时赣州宾馆,是赣州军分区第二招待所,平时主要接待一般地方干部,军队来赣州的干部,一般都住在分区院内第招待所。笔者当时决定,一定要把她请到分区内招待所住宿。

谁知,见面,就碰了个钉子。

老太太只带个随行人员,出奇的朴实,出奇的慈祥,出奇的低调。

笔者上前给她敬礼,表示歉意,事先一点不知道她来,一点准备也未做,要求她搬到军分区内住宿。

她问了下笔者情况,只淡淡说:

“我就住在这里,哪里也不去。这里很安静,很好,不要惊动什么人。”

刘夫人似乎不愿多说话,只告诉我:

“退休了,乘还走得动,替伯承还一个心愿,到他生前战斗过的地方,替他走一走,看看。

 

刘伯承夫人汪荣华,悄悄住进军分区招待所,低调、简朴得这样惊人!

笔者心中油然而生敬意。

她是开国元勋的夫人,伴随刘帅、照顾刘帅一生。

她本人16岁参军,是一名红军女兵。

1985年离休,享受正军待遇。

她参加万五千里长征,三次过草地,两次爬雪山。

18岁那年,经任弼时介绍,认识了刘伯承。

1936年中秋,在长征路上的小镇——甘南,举行了极简单的婚礼。

闪电式恋爱,却终生相依到老,一直互敬、互爱、互谅。

刘伯承一身是伤,却活到十大元帅中最高寿:94岁,刘夫人功不可没……

 

这次来赣州视察,只带名随员,不住地方高级宾馆,却找到条件十分简陋的军分区招待所住食。

这是现一般人难以置信的事,却是笔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和当时吃喝奢侈成风的社会现象,形成鲜明对照!

 

在赣州,汪荣华住了三天。上午,按照她的要求,到她指定地方转转。下午,一般在招待所休息。她饮食极其简单,不接受任何外面吃请。

慢慢熟了,她的话才多一些。记忆中,影响最深刻,她说:

刘伯承在江西这块土地上,有两件事,记了一辈子:

一是参加南昌起义

二是参加宁都会议。

为什么?没深说。

在她离开的那天,笔者提议和刘夫人合影留念,刘夫人很温和地说:

“好,就在这宾馆门前,这是当年伯承进军赣南经过的地方。”

随即叫工作人员,搬来一个长条木櫈,我和李文发主任,座在她两旁,留下那张珍贵影照……

 

人们常说:夫妻同像。从汪荣华的身上,笔者似乎看到刘伯承当年崇高政治风范和令人崇敬的精神风貌……

 

共产党能打天下,能坐天下,从老红军、老一辈革命家身上,传播的好作风、好风气,就是生动的注释……

 

 

之四:

          走近萧克将军

 

笔者一生,最难忘的荣誉,是两次走近萧克将军。

19829月,笔者离任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军事学院,完成班进修两年。

有一天,笔者散步,路经学院招待所旁的小花园,巧遇萧克院长。

我上前向他敬礼,他竟然认出了我:

“周团长,你来学习,好。

以后,只有在开大会,听报告,见过几次萧克院长。

我第一次见到萧克院长,是在上学前的1981

有一天,师长李克昌给我来电话,告诉我:

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萧克,过几天要来团里,考查训练场地及设置,了解基层部队训练情况。

这是真个别开生面的考查办法,不是看部队训练现场演习,而是考察训练场地及设施……

萧克院长到团里活动是一天。

上午九时半,他的车队到达253团路口,迎候他的李师长向他敬礼后,问:

是先到招待所坐坐,还是直接去训练战术场?

萧克手一挥:

“上战术训练场。”

253团战术场,是全师里设施较完备的训练场。

可供一个步兵连实弹演习;

福州军区曾在此组织过“步兵连夜间攻防对抗”演习现场会。

我把主要战术构想、训练场地布局现场介绍完后,萧克院长没说一句话,又挥手:

“到前沿阵地、地下坑道工事看看。"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萧院长对每个工事、每个火力点布置及地下工事,都要问个“为什么”。

山前山后,转了半天,又挥:

“去一个营,看看营区内训练设置。”

我们驱车到全团最完善的第2营区,在营区内看了日常训练的一些设置。

此刻,25连正在进行队列训练,他看了看,还是一话没说。

快到中午,在李师长请示下,才回团招待所就餐、休息

253团招待所,有道名菜,叫“酸辣汤”,凡来团里就餐的首长,都称好。

李师长懂得萧院长作风,再三交待:

接规定,四菜一荡。你们把“酸辣汤”做好。

果然,萧院长喝下一碗“酸辣汤”,连声称好。

午后休息后,召开了一个小型座谈会。

听完大家发言后,萧院长放开了话匣子,他说:

“上面来了解训练,常常是部队摆个样子,叫上级看得高兴。其实是劳民伤财。

练兵是为打仗,要把情况设置得复杂些,难度大些,才能练出好兵。

现在我们训练落后实战需要,往往受训练场地、训练设置制约。

从你们训练设置看,你们在训练上还是动不少脑筋的。

你那个地下工事设置好,台军现在都已经地下化了,要多研究怎么打地下工事。

一席话,把大家心才放下。

话峰一转,他又说:

“干什么事,都要求真务实,搞训练是这样,其它事也一样。

我看现在搞计划生育,就不是实事求是,刀切。

听了这话,大家心里都一扎,这是基本国策啊,谁敢多话?

一辈子:求实,求真的萧院长,一生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后来,笔者两年军事学院生活,更多感受到萧克院“求真,求实”的作风!

……

中央党校门前,那“实事求是”四个字,不正是这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风貌的写照吗?

共产党人,何谓伟大?

小事见真情,萧克将军一生,就是这个伟大的缩影。

 

 

之五:

       王师长: 扑下身子抓工作的片断记忆

 

31军军长王昭坤,在85师任师长时,是笔者十分尊敬的老首长。他是笔者在野战部队工作期间,认识时间最长、接触最多、对笔者影响最深刻的师首长。

 

笔者197012月,任排长,至19829月,从253团团长岗位,离职到北京军事学院进修,有三次直接在王师长直接领导下工作过。

 

1983年,笔者在北京学习期间,他荣升31军军长

后来,失去了联系。

直至1998年,笔者专程去厦门军干所拜访他。

 

厦门军干所工作人员告诉他,有位老部下专程看望他,他特意走出门外等候。

 

王军长年愈90了,乃精神烁烁,除头发全白之外,似乎还是当年当师长那样神采……

 

看到老首长那熟悉的笑容,握着首长仍然有力的手,把笔者带回当年,王师长当年扑下身子抓工作的记忆中……

 

王师长认识笔者,还是在1976913”事件以后。

全军为了肃清林彪影响,对干部进行军事补课。师里组织排以上干部进行三个月集中军训。

王师长亲任集训大队队长,各团团长当中队长,营长则当排长,按连队管理条例,对干部进行强化军训。

 

笔者此时是25463排长,参加了这次集训。

为了恢复我军老传统、老作风,集训队按连队正规化要求,进行严格训练。

王师长尽管是集训队大队长,也按普通一兵要求,每天扎着腰带,着装整齐,跟班作业。

 

早上,和大家一起出操;

正课,和学员一起训;

每天三餐,在大食堂和学员一起用餐。

王师长以自己多年在部队培养的好传统、好作风,身体力行,为全大队学员作表率。

 

三个月集训中,军事技术、战术,进行了15次考核,全大队有两个学员考了全优,一个是2532营教导员董万端,另一个便是笔者。

 

(可能这次集训原因,王师长对笔者留下了印象。)

 

三个月的集训,成了笔者人生的转折点。

集训结束后,笔者提升到12连任副指导员;不到四个月,提升为1营营长。

那年,笔者才27岁,在当时,算是引人关注的年青干部。

 

1978年,254团担负29“夜训试点”,研究如何“打敌夜视器材”。

笔者已是团参谋长,负责到2营抓夜训试点。为了保障训练效果,试点分队开训后,就集中驻训到江口师教导大队。

 

有一天,已深夜10点,部队正在野外训练,团作训陈参谋,匆匆找到我报告:

“王师长到了夜训射击分队。”

笔者赶过去,见王师长正趴在个战士身旁,体验“使用夜视器材如何观察敌情”……

 

夜视器材,这是现代夜战中最先进装备,通过“热成像原理”,设计的一种夜间观察器材。我们试点课题,是如何利用夜视器材观察敌情。并探索如何与敌夜视器材作斗争。

 

王师长见我赶来,放下手里夜视观察镜,即站起来。说:

“我到福卅开完会,回师里,经过这里,过来看看你们夜训试点情况。”

王师长向我了解了试点情况、训练中困难后,随即与师里驻训的作训科长,交流了一下情况,便连夜赶回师部去了……

 

夜训试点两个月中,王师长深夜来夜训现场,四、五次,从没事前通知我们;巡查完毕,除一次在教导队留下休息外,通常是深夜又赶回师部。

 

夜训试点结束后,福州军区分管训练的石副司令,参加了试点训练汇报会,对夜训试点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王师长不打招手,深入夜训现场那身影,至今还留在笔者记忆中……

 

进入1979年,254团又承担师里赋予“步兵连夜间实弹对抗演习”先行。

笔者此时,已任254团副团长。

部队开训,便带领步兵2连,进驻白沙地区,组织训练试点。

 

在一个周日上午,2连按计划正准备展开进攻战斗训练推演,突然,后方公路口,停下一辆军车。

连里通信员,很快跑来向我报告:

王师长来检查训练了!

 

我忙迎过去,见除一名警卫员外,王师长独自一人,拿着望远镜,正向四周观望。

见我过来,停下只轻声说:

“连队按计划训练;

组织夜间实弹对抗演习,场地选择很重要,今天周日,我过来看看。

 

师长周日,亲自到演习场考察,事前没打招呼,仅带名警卫员,就过来了……

 

笔者一边指示连队按计划推进训练,一边紧跟师长身后,回答师长对驻地地形和社情的询问。

 

师长对周边地形观察后,又询问了一下演习中和当地群众协调情况,便在一道山沟前坐下,一边吸烟,一边详细询问实弹演习准备的细节……

 

笔者看到王师长在繁忙中,亲自深入演习场考查安全,亲自把关演习环节,心里充满了敬意。

 

临近中午,笔者建议王师长早点回师部休息。

王师长说:

“中午不回去了,就在驻训点吃饭。下午组织连里同志,座谈一下训练情况。”

说完,便往山庄部队驻训点走去。

 

夜间实弹对抗演习,要贴紧实战要求,但确保安全,是第一要紧。

这是王师长巡查训练的目的。

 

王师长“文革”前,就是北京军事学院战术教员,又有多年实战考验。

他从山东老家当兵,参加抗日战争,到身任营长,参加解放上海的战斗,一路打了不少夜战近战的恶仗。

 

如何在和平条件下,练出部队近战夜战的过硬本领?是王师长日夜念唠的事。

 

王师长到部队考查训练,不打招呼,不带随员,亲自看,亲自问,掌握一手情况,研究解决办法,这是他传统作风……

 

这件事,在今天听来,似乎像在创作文艺作品。

但当时,这确是笔者,亲身所见……

 

中午连队开饭,在王师长的面前,仅仅多了一个炒鸡蛋……

 

这次步连夜间实弹正式对抗演习,军、师首长亲临现场,29军营以上干部参加的集训队,到实地参观了演习。

这次试点经验,很快在军区进行了推广,各级首长均给予了很高评价……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笔者已年愈七十,老师长已是高龄九十三的老者……

但老首长当年扑下身子抓工作的记忆,手把手对笔者的传帮带的情景,深入一线亲自把关的作作风,一直留在笔者记忆中……

这不正是老一代革命军人,老代共产党人,老传统、老作风,忘我奋斗精神的体现吗?

 

共产党人的伟大力量,人民军队的伟大力量,不正是这些老八路、老军人、老党员身上凝聚的力量吗?

 

之六:

          冯金茂将军的赤子之心

 

198510月,85师撤消后,笔者调任江西省军区系统,作十八年。

冯金茂将军,是笔者接触时间最长、最敬佩的首长。

 

1991年,南京军区杭州,组织新条令集训,笔者是南昌预备役师参谋长,在冯金茂副司令带领下,参加共同条令训练,他任集训队中队长。

共同条令集训,冯金茂付司令,以普通一兵要求,对我们一个月强化训练,给笔者留下深刻影响。

 

199210月,至20029月,笔者先后在赣州军分区、南昌军分区任司令员,冯金茂将军已荣升省军区司令员,是笔者直接领导。

冯金茂司令到军分区检查工作,从来反对搞形式主义东西,从来不接收下面的礼品,一身正气,为下级处处做表率。

 

笔者退休后,于2010年,在南昌组织退休、转业军人,创办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邀请已退休的冯司令任研究会会长,他欣然同意,又在他领导下,进行了十年八一精神研究和宣传……

     这里记述的,是笔者在八精神研究会,一次研讨会上,亲自听他讲述的一个故事:

 

2012119日,已退休10年的冯司令和夫人徐红云,来到瑞金泽覃乡泽覃村参观。

 

泽覃村,是毛泽覃烈士遭难及安葬的地方。

80多年前,这个村仅80户人家,320个村民。有160人参加红军和游击队,有名有姓烈士有71人。

 

这里离瑞金40公里,但交通极不方便,仅有一条崎岖石子路相通。

当地经济很贫困,老百姓大多外出打工。

 

为了瞻仰毛泽覃烈士,这一天,冯司令驱车辗转来到这里。

 

冯司令老两口站在谭覃村村旁大榕树下,眼前的景象,让老将军泪水潸然。

 

冯司令对我们说:

这里是革命老区,是毛泽东亲弟弟毛泽覃烈士安葬之地,今天仍然这样贫困。作为曾在江西任军事主官的他,深感内疚……

 

人们来这里瞻仰烈士不方便,当地经济不发展,关键是交通困难。

 

几天后,冯司令回到省城南昌,亲自拜访时任省委书记,反映他到瑞金泽覃村的情况,并送上他亲笔写的要求帮助泽覃村修路的报告。

 

老将军赤子之心,感动地方领导,很快,省委书记的亲批的报告,转省交通厅。

省交通厅领导,亲自请冯司令商议解决泽覃村交通方案,当即拨款1300万资金,启动修路工程。

在当地政府配合下,20185月,泽覃村通往瑞金市的等级公路终于通车了……

 

泽覃村,一个寂静多年的红色圣地,终于张开臂膀,欢迎各方游客,来这里接受红色基因的教育。

 

冯司令赤子之心,帮助老区人民修路的事迹,在江西广为传播……

 

老军人、老将军,老共产党人,对老区人民,对革命先烈的红色情怀,这是当前最宝贵的政治资源,哺育着新一代健康成长。

冯金茂将军赤子之心,正是老军人、老党员,老作风、老传统的生动体现。

之七:

         254团刘团长、牛政委的作风纪事

 

19702月,笔者从福州军区步兵学校机要队毕业,分配到2546连任第二班长,至197912月,提升到253团任团长。

是什么原因,使笔者能如此顺利发展?

不是笔者聪明能干,更不是什么政治背景,切切实实地说,全是当时部队好风气、好传统。

笔者仅是尽了一点:自己应该的努力。

(这是大实话。)

下面,说二件事,今天难以置信的事例,也许对今天培养领导干部好作风,好风气,会有一定启示:

 

1972年,254团进行营房重建,笔者带领全排,独立负责团直炮连伙房施工。

有一天,名江苏籍战士,从第二层脚手架,不慎从米高处掉下,笔者和排里战士,火速把这名战士送到团卫生员抢救。

因内脏大量出血,需要立即输血,伤者与笔者血型刚好一致,便一次由笔者输了500CC血。

但最终因肝脏破裂,抢救无效而死亡。

一期死人事故,立即惊动了师、团领导,笔者胆战心惊,准备接受最严厉处理……

第二天,刘团长亲自带领工作组,到了施工工地,了解情况:

笔者拿出当天开工前,人员分工名单,向刘团长汇报:

“因考虑这名战士,平时比较呆笨,平时分工,只限于地面作业,那天下午,因人手不足,才安排在第二层脚手架传递水泥桶,他一不小心,从脚手架上掉下来。

在正常情况,从二米不到的高度掉下,不可能造成损伤;但他却刚好掉在地面一个水泥桶上,桶角尖处正好碰到肝部,造成肝脏破裂,内脏大出流……”

刘团长接着找到地方施工队和其他在场战士,进一步了解了情况。……

最后,事故定性为“意外事故”,不仅没有对笔者批评处理,而且通报表扬了笔者献血的事迹。

对事故的处理问题,重调查,实事求是,作出正确处理。这是共产党人的一贯传统作风。

笔者对刘团长充满敬意。

 

另一件事,令笔者终身难忘,是1973年初,有一天下午,营部通信员跑到连部,告诉连长:

团政治部通知,明天上午九点,要周副指导员到团政治部,师首长找他谈话。

没有前因,没有示意:

谈什么?

连长说:可能叫你汇报学习“老三篇”心得体会。

那时,师政治机关,正在254团抓如何深入学习“老三篇”试点。

笔者一晚,在准备汇报提纲……

第二天,到团部政治门口,看到团里牛政委,正陪着师里夏政委,在交谈什么。

笔者向前敬礼、报告。

牛政委示意叫我坐下,第一句话:

“经组织考查,师党委确定,你任1营营长,今天夏政委亲自找你谈话……”

一下把笔者蒙住了,几乎不敢相信自己耳朵……

因为笔者到2连任副指导员,才几个月。

前不久听营教导员说,营里已研究你任连党支部书记,意思是准备就任连指导员……

那个时期,部队风气,真是今天人们难以置信:

干部的使用、提拔,全是组织考虑的事。

根本没有跑官要官之说;

也根本就不需自己去跑什么关系……

使用干部,打破陈规:

没有亲疏之分;

没有论字排辈……

当时部队干部普遍老化,第1营书记(正排)和我同龄,营教导员是1958年老兵,两位副营长,一个是1947年的俘虏兵,另一位是1957年入伍,长期在海防部队调来的。

……

就这样,笔者在这个班子里,迷迷糊糊,干了两年半……

1976年,笔者在福州军区军政干校学习期间,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已提升为步兵254团团参谋长。

……

笔者今天想来,当年笔者当年能得到重用、快速提升,并不是因为工作特别出色,更不是笔者有什么特别贡献。

笔者也从未跑过哪位领导家,从未向任何领导送过什么礼……

当年刘团长、牛政委,对笔者的厚爱,全是从工作需要,全是当年老领导、老党员,老传统、老作风在他们身上的体现……

前几年,笔者去福州军干所拜访刘团长、牛政委,说了当年没有说过的感激话,他们都哈哈大笑:

“这是军队老传统、老作风,是当年正常现象……”

老团长,老政委的话,透视了多么深刻的政治念义……

笔者今天,追思两位老首长当年几个片断往事,意在说明:

共产党人,何谓伟大?

老红军、老八路、老党员:

他们老传统、老作风一一

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

 

 

之八:

         师长李克昌下连蹲点记

     

 王昭坤师长荣升31军军长后,福州军区装备部部长李克昌,调任85师任长。

此时笔者已从254团副团长岗位,调任253团任团长。

李克昌师长任职后,为了摸清部队情况,常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1981年初,他来到253团蹲点,我们安排他在团招待所住食。他到了团里,直接点名要去9连。

9连担任全团军训先行,但住食条件差,我们要求他住到3营营部,但仍坚持住到连队,与连队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训练)。

9连蹲点期间,他24小时几乎都和连队干部战士在一起,找干部谈话,与战士聊天,处处与大家打成一片。

连队晚点名,他与战士齐参加;

连队出早操,他与战士一块跑步;

连队开饭,他与连部干部同桌,战士吃什么,他也吃什么,从不允许加菜……

他当时已近六十岁了,属于年龄偏大师职领导,应是最后一班岗……

他是抗战老兵,身上处处体现老八路的作风……

有一天夜里,已十点多钟,笔者到3营查岗,看到营区有两个身影走动,走近身边,才发现是李师长与9连熊连长谈心……

李师长下连蹲点,没有一点领导架子,没有任何特殊要求,处处和基层干部、战士打成片,对我们年青干部,言传身教,至今令笔者难忘。

当时,地方正开始改革开放,沿海战士,常常有偷跑回家事件发生,令干部头痛;

253团又驻在蒲田江口侨区,社情比较复杂,也有一些不良风气传入军营……

面对这种复杂社会环境,如何保持部队稳定,是对各级领导干部,一个严谨考验。

正是在这次蹲点中,李师长从干部谈心中了解到,团里一名干部,与驻地民女有不正常往来,立即找这名干部警示谈话;并采取对这名干部转业处理的办法,制止了事状发展,防止了不良影响的产生。

李克昌师长下连蹲点,就破解新时期带兵难问题,进行仔细深入考察,对如何面对改革开放新情,做好稳定部队管理工作,及时总结了不少新鲜经验……

李师长蹲点一个来月,点点滴滴的生活、工作作风,把我军老八路、老党员的好作风,好风气带到了基层,似春风吹开了遍山漫野的春花。

 

李师长下连蹲点言传身教,不仅使笔者终身受益,特别是为笔者在253作,创造了良好工作氛围。

253团是全师骨干部队,是抗战时期,在山东组建的老部队。全师团级领导干部,大部是从这个团提升调任的。

但这个团的不少干部,对外面调进来干部,却有点轻视……

笔者是从254团调来的,团里明显有不少同志不服气,个别团领导还有点抵触情绪……

李师长逐一找他们谈话,作了仔细的说服工服。

其中,有名副团长,是253团团长预升对象,而且本人素质不错,又是一直在253团工作。

为了使笔者在253团工作方便,李师长经过这次蹲点调研,与其他师领导沟通,很快把这位副团长,暂调到师军务科任科长。

军队似乎有个老传统:老首长喜欢用老部下。

85师师首长中,大多是从253团提升上去的,笔者重用到253团任长,出乎许多人的意外……

笔者能坚持在该团工作2年半,后离职到北京军事学院进修,倾注了李师长等师领导的心血,使笔者终生难忘。

1998年,笔者专程去福州军干所看望李师长,说到他当年一身正气,关心爱护年青干部事,他十分自豪地说:

“我们对年青干部的关心支持,是一个老党员应尽的政治责任。”

此时,李师长已95岁高龄,笑声仍是那样宏亮,语气仍是那么自信。笔者为自己能在这样领导下工作,而感到是种幸福。

 

Copyright 2011-2019 by www.nc81.cn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 地址:南昌八一大道418号电话:0791-86239870
联系及投稿电子邮箱:luntan81@163.com赣ICP备19000874号-1 技术支持 格网科技 浏览量:6494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