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大地
您的位置: 首页 > 赣鄱大地
谢埠之战:不能忘却的历史
来源: 江南都市报 日期:2024-05-21
文/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图由杨建国提供
“我是南昌县八一乡人,当年解放南昌的战争就在我的家乡打响,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去寻找、搜集当年的故事,以此纪念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的人。”
63岁的杨建国,退休前是一名小学老师,他的家与解放南昌的战场只有几百米的距离,这让他从小就听着解放南昌的故事长大。10年前,杨建国开始搜集与解放南昌战争有关的故事,从率领解放军二野4兵团13军37师解放南昌的陈赓大将子女等老革命后代那里获得了许多珍贵的一手资料……2024年5月22日是南昌解放75周年,为追寻历史的足迹,杨建国带着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一行,来到解放南昌战争中最重要的谢埠之战发生地,听当地村民讲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重温那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大战前夕解放军乔装与国民党南昌县政府谈判
谢埠是南昌东南部战略咽喉之地(位于今青山湖区罗家镇板溪村),解放南昌的枪声在这里打响,史称“谢埠之战”。当年,解放军以伤亡500多人的惨重代价,歼敌2000多人,俘获292人,成为解放军渡江战役后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
站在谢埠大桥下,宽约200米的抚河水缓缓流淌,岸边精心设计的绿化带建设衬托得抚河风光宜人。杨建国告诉记者,75年前的抚河可是一条大河,河面宽度近800米,水流湍急。因为抚河经常闹水患,影响南昌市的安全,后来被改道,从进贤的青岚湖进入鄱阳湖,“所以现在谢埠这一段就变成了一条很小的内河”。
抢渡抚河,占领谢埠镇是解放南昌的关键。当时国民党南昌县政府就在谢埠镇上,驻有南昌县保警大队几百人,战斗力不强。南昌城内有国民党桂系夏威兵团数万人,正准备西逃。1949年的5月19日,解放军攻城部队已经集结在谢埠对面,等待着抢渡抚河。20日,解放军侦察兵过河到谢埠镇来侦察情况,晚上几名作战科的解放军化装成国民党军官,与县政府谈判。“我们是解放军,长江、黄河都没能挡住我们,小小的抚河能拦得住吗?你们只有配合我们,这也是给你们的一次立功机会。”
谈判很快成功,20日晚12时开始,县政府组织了400多条船把解放军从抚河对岸运送过来。杨建国说,“当时的船只很小,一条船只能运送六七个人,来回一次大概需要四五十分钟,一直到早上六七点钟,才把37师110团的两个营运送过来”。
110团顺利渡过抚河后,迅速占领谢埠国民党南昌县政府老巢。然而,从上海逃窜至南昌的国民党夏威兵团在发现解放军的行动之后,纠集一万多人的残部偷袭我军。5月21日早上七八点钟,战争打响,110团三营首先与敌军在南嵩和北嵩展开了激战,连续粉碎敌人的八次进攻。10时左右,师长周学义指挥111团,冒着敌人炮火强渡抚河增援110团,14时,37师政委雷起云率领主力109团迅速渡河,从谢埠西南的十华观、大悲寺、杨家坊向敌迂回侧击。
“小孩,不要怕,我们是解放军”
88岁的黄憨头如今是南昌县万桥村年纪最长者,解放南昌时,13岁的他在谢埠镇上的地主家里当放牛娃。他告诉记者,1949年的5月20日,那天下着雨,晚上有人敲门,外面站着七八位战士,“他们说,‘小孩,你不要怕,我们是解放军’”。战士们身穿黄色衣服,一身湿透,是来借厨房的灶做饭吃。“米是自己带来的,饭做好后,每人拿了一包盐和几个大蒜子出来,剥开大蒜子沾点盐再吃一口饭。”
黄憨头想把当天剩下的一点腌菜端给解放军,“但他们说不能要老百姓的东西”。吃完饭后,解放军到屋外去睡觉,“我叫解放军进来睡,说没关系的,他们也不肯”。
5月21日一大早,黄憨头要去罗家集给地主干活的伙计送饭,路上看到了很多解放军,也看到了挖好的战壕。当送完饭的黄憨头再回到谢埠时,这里早已杀声震天,炮弹打在瓦上、地上、水面上,发出巨大的声响,把黄憨头吓蒙了,解放军则冲着他喊道,“小孩,快跑”。
下午3点左右,黄憨头再出来时,看见地上有一片伤亡的解放军,有两位受伤的战士拐着脚来回走动,他们身上有枪,手上紧攥着手榴弹,守卫着战友。不远处,有几位国民党县政府警察看见这番情景,虎视眈眈着两位战士,但最终还是被解放军毫不畏惧的气场震慑住,不敢动手。
黄憨头的家在万桥村,那里正是敌军的所在地,在村里一棵茂密的大树下,黄憨头与其他几位老人一起讲述他们所知道的故事。战争从早上开始打响,敌军在万桥村用疯狂的火力围剿解放军110团,双方激烈交火,下午3时解放军增援部队109团赶到后,打进了万桥村,与敌人短兵相接进行激烈巷战。1947年出生的黄秋苟当时只有2岁,解放军109团借他家的灶生火做饭,他的奶奶和妈妈用大锅为战士煮粥吃,“锅里的水才刚烧开,战士们就开始吃起来,肚子太饿了”。
在青山湖区板溪村东湖自然村,那里有一座弹孔累累的道观,是解放军增援部队111团与敌人交火留下的战争痕迹。在青山湖区的北嵩村有一座很小的万寿宫,是当年解放军110团三营的指挥部。村民熊春华告诉记者,副营长李东海在战火中受伤后,被抬进他的家中,“我妈妈找了些草药来为副营长敷上,擦掉血迹后换上我爸的衣服,战士们用小孩坐的桶子把受伤的副营长抬走后,没过多久国民党的兵就追过来了”。
5月21日,直到下午傍晚时刻,枪声才渐渐停息下来。杨建国说,“解放军109团乘胜追击,从南昌城的外围,一直向北将敌人打到牛行车站,最终打得敌人乘着火车向西逃窜而去”。
陈赓大将75年前在南昌创办军校
谢埠之战胜利后,敌人弃城而逃,南昌城于5月22日顺利解放。司令员陈赓决定,兵团直属队及其他部队不许进入南昌市,进城的解放军部队只有800人,驻扎在百花洲。陈赓以身作则,自己带头不进南昌,和兵团部队一起住在距城15公里的莲塘,司令部设在现在的斗门指挥部旧址。
南昌县莲塘斗门村,作为陈赓大将当年驻扎在南昌的司令部旧址,现在展示着很多当年的历史资料。比如陈赓大将1949年6月6日的日记手稿,记录了他与南昌的“四次情缘”。如今,网络上到处流传的日记手稿图片,正是陈赓大将的女儿陈知进,于2014年发给杨建国的。彭一坤将军(当时的作战科科长)也亲自画出当年司令部的内部分布图,以及提供了司令部成员的历史旧照等。
陈赓兵团解放南昌后,陈赓将军4岁的儿子陈知建被妈妈也带到了南昌。杨建国在积极寻找解放南昌的历史资料过程中,与陈赓大将的子女们也取得了联系。儿子陈知建(少将军衔,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警备区副司令员)、陈知庶(少将军衔,曾任驻港部队副司令员),女儿陈知进(解放军总医院麻醉手术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均多次来到南昌,还带来了当年解放南昌的军长、师长、团长、营长们的后代,一起追寻父辈当年在南昌留下的足迹。其中,陈知进来南昌的次数最多,她笑着说,“妈妈当时是在南昌怀上我,所以是南昌的水孕育了我”。此外,陈赓的夫人傅涯,1918年4月生于江西景德镇,这都让陈赓大将一家人对江西有着深厚的情感。
陈赓兵团在南昌一直待到当年的8月15日,这期间,陈赓大将在南昌创办了二野军政大学四分校,也就是昆明陆军学院的前身,当年军校招收了近3000名江西学员。那一年南昌夏季汛期时,驻扎在南昌的解放军还组织兵力抗洪救灾。解放军来到斗门后,斗门的老百姓纷纷要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给他们住,家家户户都主动给解放军战士送米、送草。解放军收下送来的15000斤大米和15000斤禾草后,坚决执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纪律,给老百姓送去了军用券用以购买大米和禾草,这些军用券在新中国成立后都可以兑换成人民币。
“听解放南昌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在莲塘革命烈士纪念塔下,埋葬着解放南昌战争中的55位烈士遗骨,因为没有解放军烈士的名单,所以没有刻上名字。全国战斗英雄时来亮来到这里,当得知自己的老部队37师110团在南昌牺牲的战友成为无名英雄后,花费了40多年的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到10位烈士的名字。后来,一直待在南昌的时老表示,死后要将骨灰撒在抚河里,和牺牲的战友永远在一起。
关于解放南昌的故事,在南昌县、青山湖区那些当年战争的发生地,一直广为流传,但对于更多南昌人来说,却鲜少知道。于是杨建国2013年开始搜集各种资料,算得上是最早调查解放南昌战争的民间第一人。他也努力寻找在解放南昌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名单,“一个是看首长的回忆录,再一个就是通过革命后代联系上了13军军部,得到一些资料,加上时老寻找到的,一共找到了28位烈士名字”。根据13军资料显示,当年参加解放南昌战争的很多战士都来自山西,还有河南人,“关于河南战士的记录很简单,根本无从查找”。最后,杨建国查找到了几位在南昌牺牲烈士的山西老家地址,于是自费千里迢迢去寻访烈士的老家,并向烈士的后人带去南昌人民的问候和致敬。
75年前,打响谢埠大战的谢埠老街于2023年改造提升后,变成了一条干净整齐又充满古意的旅游街区。当年国民党县政府所在地的万寿宫里陈列着关于谢埠大战的详细介绍,门外的小广场正对着抚河,临河的房屋绘制着巨幅的“抢渡抚河,谢埠之战”的战争墙画,耳畔还时时响起关于战争故事的讲述,令你不知不觉沉浸其中,思绪穿越到解放南昌的那一天。
徐玉珍是罗家镇谢埠社区干部,小广场上的喇叭里循环介绍的谢埠之战就是她亲口讲述的。她告诉记者,“很多游客来了以后,总是问我谢埠之战在哪里?”她看见游客来到这里,不少人只是走马观花,于是就想到自己来讲述谢埠之战和关于谢埠老街的历史人文故事,并录制下来,通过小喇叭播放给游客们听,引导他们在参观浏览中有更清晰的路线。
她说,“大家都知道南昌有八一起义,但很少有人知道谢埠之战,我就想,如果你是南昌人,就应该知道谢埠之战,了解南昌是怎么解放的,如果是外地人来到南昌,也让他们了解一下解放南昌的历史”。在徐玉珍的指导下,今年“五一”假日,江西师范大学的学生们也来到谢埠老街,义务为游客讲解谢埠之战的故事。
在追寻解放南昌的历史过程中,杨建国听到老百姓讲述的解放军故事,都是像电影里演的那样,不随便打扰群众,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让我很受感动,也觉得做这件事非常有意义”。这一天的采访从早上持续至傍晚,正因为有了杨建国、徐玉珍,和那些热情向我们讲述故事的老人们,才使得时间虽然越来越久远,但我们追寻75年前解放南昌的历史印迹却越来越清晰。英勇的解放军在南昌奋勇杀敌,为这座城市翻开新的历史篇章,让75年后的南昌成为现代化城市,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取英雄城的新生,他们的故事也将激励我们,为建设更美好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值班编辑:范晶
值班审核:周艳华
值班编委:邹文彪
上一篇:风雨同舟 人民至上
下一篇:智慧科技赋能 旅游“玩”出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