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
您的位置: 首页 > 国防教育
55年前,新华社这篇新闻经典问世,至今仍激荡人心!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日期:2021-02-08
不朽的人不朽的新闻经典,滋养共产党人的初心
55年后,重温《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焦裕禄在泡桐前的留影(刘俊生摄)。资料照片
参观者在兰考焦裕禄纪念馆内观看焦裕禄事迹展览(2014年5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新华社记者穆青(中)、冯健(右二)和周原(右四)在兰考县接受记者采访(摄于1994年5月)。 新华社照片
这是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原稿(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这棵泡桐是焦裕禄当年亲手种下,被人们称为“焦桐”。新华社照片
55年前的2月7日清晨,新华社播发穆青和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这一天,演播室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播音员齐越几度哽咽中播完稿件。
这一天,寒风中,在邮局门口等候报纸的人群队伍一眼望不到头。
这一天,全中国的工厂、农村、机关、学校、部队、商店,全中国的男人、女人、青年、少年都在用泪水表达着共同的感动。一位省委书记哭着吼道:“听了‘焦裕禄’,不流泪的不是共产党员。”
习近平同志曾深情地回忆:“我当时正上初一,政治课张老师念了这篇通讯,几次都泣不成声……”他说:“这节课在我的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记,对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24年后的1990年,3位老记者再回兰考,倾情写下长篇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夜读长文,感慨万千,填词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发表在《福州晚报》上——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因为我们党有一大批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张富清这样的英雄模范率先垂范,才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强调。
不朽的焦裕禄,精神冲击波跨越时空。新华社,也为新中国写下不朽的新闻经典。
55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经典。
新华社应该干什么?穆青的思与行
“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辆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国家运送兰考一带灾民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正从这里飞驰而过,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蜷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说:‘同志们,你们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这篇长篇通讯的诞生,源自1965年12月穆青和新华社记者冯健的一次中原之行。
作为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穆青的脑海中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该怎样将蕴含于人民之中那种打不垮、压不倒的英雄精神,通过新华社的报道,播撒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
为了能找到一个突破口,穆青决定到自己熟悉的故乡河南去。这片土地历史上就是一个饱受水旱灾害的地方。他希望能在这里找到新闻素材。
到河南后,根据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周原摸到的线索,穆青得知,在豫东兰考县有一位深受百姓爱戴、“开展除‘三害’斗争活活累死”的县委书记焦裕禄。
连年不断的沙荒、盐碱、内涝、水灾使兰考成为豫东重灾区中的“黑锅底”。
1965年12月17日上午,穆青一行来到了兰考。
“我们都是人民的儿子啊!”
很快,3位新华社记者采访到兰考干部群众的“原声”——
“那晚下大雪,我看见焦书记房间里的灯光亮了一夜。大清早他挨门把我们干部叫醒,干啥?他说快去看看老百姓,在这大雪封门的时候,共产党员应该出现在群众面前!这一天焦书记硬是忍着病痛,在没膝的雪地里转了九个村子……”
“焦书记家里也困难,没条像样的被子,烂得不行了翻过来盖。我们县里补助他三斤棉花票,他就是不要,说群众比他更困难……”
“焦书记得病的消息传开后,四乡八村的老百姓涌到县委,都来问焦书记住在哪家医院,非要到病房里去看看他。后来焦书记的遗体运回兰考,老百姓扑在他的墓上,手抠进坟头的黄土里,哭天哭地地喊:回来呀回来……”
焦裕禄同志患着肝病,但他忍受了巨大的痛苦,仍然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县面貌的斗争中去。肝时时发痛,他就用手或硬东西压着肝部,继续工作,日子久了,他坐的藤椅,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新华社记者严世昌摄
听着这些故事,抚摸着焦裕禄留下的三件遗物——一双旧棉鞋、一双破袜子、一把破藤椅,穆青悲恸得不能自持,眼泪抹了一把又一把。
穆青一行访问了几十位基层干部和群众,走到哪,群众都满含热泪叙说着焦书记。又亲眼看了焦裕禄带领群众挖的沟渠、封闭的沙丘群后,穆青对冯健和周原说,“焦裕禄就是一代共产党员的典型!我们一定要把他的事迹原原本本写出来,让人们看看咱们共产党的干部是怎么舍生忘死为人民群众服务的!”
讨论稿子时,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写不写灾荒?这在后人看来简直不算什么的问题,在当时,却是一个不成文的“清规戒律”。
“写!”穆青思考许久。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段真实的描写,很大胆,显示了新华社记者敢于直击现实,敢讲真话的担当精神。”已经85岁的新华社国内部原高级编辑章墨渊老人依然记忆深刻。她说,“当年,好干部焦裕禄心里真正装着的是老百姓,同样,以穆青为代表的新华社记者心里真正装着的也是老百姓。”
“这也是一个生者和死者,一个新华社首席记者与一个县委书记,一个共产党人和另一个共产党人的心灵交融。”张严平在《穆青传》里这样写道,“穆青说,‘我们有太多共同理想,有太多共同的责任……我们都是人民的儿子啊!’”
焦裕禄同志手迹。 新华社发
焦裕禄种下的种子,滋养了共产党人的初心
“焦裕禄去世后的这一年,兰考县的全体党员,全体人民,用眼泪和汗水灌溉了兰考大地。三年前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粮的县份,一九六五年粮食已经初步自给了。
……
这一年秋天,连续下了三百八十四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灾。”
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人民看到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文章,已由数十万兰考人写在了兰考的大地上。
如同焦裕禄当年在兰考种下的种子,一种精神在党员干部的心中扎下了根;《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也滋养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焦裕禄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共产党员敢于担当,激励着共产党员“一张蓝图绘到底”,激励着共产党员滚石上山,攻坚克难,夺“娄山关”,过“腊子口”,特别是在精准脱贫的千秋伟业上。
2017年3月27日,是“焦桐”开花的日子,也是兰考自豪的日子,这一天,兰考成为河南省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也是全国最早脱贫出列的一批贫困县。
2020年11月23日,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过去8年,我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创造了人类反贫史上最伟大的奇迹。
焦裕禄应笑慰,穆青同样会笑慰。
“勿忘人民”,为践行“四力”为“铸魂”立了标杆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县委书记树立了标杆,为共产党人树立了标杆,也为新闻工作者如何“勿忘人民”,如何践行“四力”,如何“铸魂”树立了标杆。
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阶段,三次和着热泪书写焦裕禄的穆青,被称为“新闻界的焦裕禄”。“勿忘人民”是他跨越半个世纪记者生涯的座右铭,如今,也写进新华精神,高悬在新华社精神大厦之墙上,教育着一代代新华社记者,也为一代代新华人的心和笔传承。
曾在穆青身边工作过5年的新华社记者陈二厚说,人物报道的鼓槌,“敲在时代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上,才能发出更大的共鸣和回响。”
事实上,一代代新华社记者铭记“勿忘人民”,两脚沾泥,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发掘和传播着一个个代表时代精神的经典——
誓将“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的“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谷公”谷文昌;干部楷模孔繁森;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深藏功名、只讲奉献的“战斗英雄”张富清;将数千女孩儿带出大山的“燃灯校长”张桂梅……
时代总是无声地抛出问题,总有人用行动掷地有声地回答。一座座精神丰碑,也为后来者标记着应有的高度。
今天,期待更多的穆青传人续写新时代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穆青传》《我们的经验》(新华出版社)(记者 强晓玲、王若辰)
上一篇:岁月见证,习近平这些话太重要了
下一篇:金一南《中国,不能忘记》